中國—吉爾吉斯斯坦邊界長1,063 km(661 mi)[1] ,從與哈薩克斯坦的三角點開始,沿着大致西南的線穿過天山山脈的各個山脊和山峰,一直延伸到與塔吉克斯坦的三角點。[2]邊界(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兩邊分別為吉爾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州、納倫州和奧什州以及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阿克蘇地區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
歷史
邊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葉,當時俄羅斯帝國擴展到中亞並能夠建立對齋桑泊地區的控制。1860年的北京條約劃定了俄羅斯帝國與清朝的邊界,與今天的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邊界沒有太大區別。[3][4]根據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和《烏里雅蘇台條約》(1870年)劃定的實際邊界線,將齋桑泊留在俄羅斯一側。[5][6][4]清帝國在伊犁盆地的軍事行動瓦解了同治陝甘回亂。在平定回亂,和左宗棠收復新疆後,伊犁條約(1881年)和一系列後來的協議,俄羅斯和清朝在伊犁河流域的邊界進一步小幅調整有利於俄羅斯。[4]1915 年簽署了更精確地劃定伊犁河河谷和阿拉套山(準噶爾阿拉套)地區邊界的協議。[4]
邊境的最南端(即現代中國—塔吉克斯坦邊界的南半部)仍未劃定界限,部分原因是英國和俄羅斯在中亞爭奪主導地位的持續競爭被稱為大博弈;最終,兩國同意阿富汗仍將是他們之間的獨立緩衝國,阿富汗的瓦罕走廊於1895年建立。[4]中國不是這些協議的締約方,因此中俄邊界的最南端仍未確定。[4]
吉爾吉斯斯坦1991年獨立後,繼承了中蘇邊境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吉爾吉斯共和國兩國於1996年劃定邊界。[7]以Azimbek Beknazarov為首的吉爾吉斯反對派分子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吉爾吉斯共和國關於中吉國界的協定》的邊界條約,阻礙了正式劃界,這是反對當時總統阿斯卡爾·阿卡耶夫的更廣泛運動的一部分,最終導致鬱金香革命。邊界協議於2009年敲定,中國放棄了汗騰格里峰的一部分,而吉爾吉斯斯坦則割讓了位於伊塞克湖地區南部的Uzengi-Kush山區。[8]
過境
歷史上,沿天山山脈向東的別迭里山口也曾被使用過。
歷史地圖
20世紀中後期,中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邊界從北到南(西到東)的歷史地圖,取自於世界國際地圖和操作導航圖:
-
near 阿拉木圖
-
near 阿克蘇市
-
near 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今日的哈薩克斯坦)
-
near 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今日的塔吉克斯坦)
參見
- 吉爾吉斯斯坦地理極點
註釋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