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子甲至早於公元2世紀傳入中國,最早以「環鎖鎧」一詞被記錄於三國時期曹植所著《先帝賜臣鎧表》中[1]

形制

中國使用的鎖子甲在形制上於世界各國區別不大,唯有工藝上略有差別。

使用

Thumb
塔城地區展出的明代鎖子甲與伊斯蘭盔

唐宋

唐宋時期的唐軍、宋軍與吐蕃軍均有裝備環鎖鎧,其中吐蕃軍裝備率更高些,其士兵與戰馬均披上鎖子甲[2]。但中原王朝軍隊普遍仍將札甲作為主要鎧甲,鎖子甲多穿着於脖子、關節或用作內襯作為補充防護手段。

元朝鐵網漆皮甲

元朝時期,鎖子甲開始普遍使用,士卒裝備的鐵胄就有「鐵網」(即鎖子甲中的鐵環組成),胄體為皮製,胄頂為鐵製形如小盤,頂端有一小尖[3][4][5][6]。胄體四周嵌有若干弧形鋼板與鐵網相互連接,而鐵網從面頰兩側和腦後下垂形成頓項[7]。此外,根據周緯所著《中國兵器史稿》,元代的鐵網漆皮甲在成書(該稿完成於1945年)時有一件實物藏於法國一東方兵器研究專家Charles Buttin,但由於年代久遠,該甲藏於何地還不得而知。但書中描述了該甲高64厘米,重6公斤。為前開襟,用兩個鈎扣系束,前胸為大塊漆皮製成,以鐵網(即鎖子甲)連貫,高級將領所着的甲前胸表層還鑲嵌有銀絲和印花片。而鋼鐵網則與該套甲的鐵胄中的網甲相同,即鎖子甲[7]

明清鎖子甲

明清兩代的鎖子甲流傳至今的實物非常多,在諸如敦煌市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都有完整的甲衣展出,有些是前開襟,也有一些是套頭穿,也有些是類似於短袖襯衫形制的短袖鎖子甲[8]。明代的鎖子甲相比元代,小鐵環被縮小到了直徑1厘米左右,不再配有內襯,穿着時直接套在袍服之外。而山西省博物館藏有明代御林軍的鎖子甲長袖和鎖子甲腿裙與衛足(綁腿)。其腿裙與前幾朝形制相近,也是兩篇腿裙由系帶相連,兩片腿裙沒有襯裏,穿時在身後或者繞到身前系束。明神宗的陪葬物種有六弧鐵盔,其形制採用了元代笠型鐵盔的樣式,頓項採用鎖子甲編綴,內有錦帛作內襯。此外,明軍也有裝備形制同伊斯蘭盔的鐵鎖子盔。

清代的鎖子甲形制與明代基本相同,在清初為皇帝衛隊所使用,而到了清中晚期,鎖子甲徹底消失於清軍裝備之中[8]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