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歷史
1948年8月新組建華北軍區第三兵團。司令員楊成武、政委李井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天煥,1948年9月初率第三兵團進軍綏遠,包圍歸綏,目的是把華北剿總國軍牽制在平綏線,不能增援即將打響的的遼瀋戰役作戰。第三兵團前線委員會以李井泉、楊成武、李天煥、姚喆、高克林及其所屬第一、第二、第六縱隊黨委書記組成,並以李井泉、楊成武、李天煥為常委,李井泉為書記,楊成武為副書記,李井泉和楊成武不在一起時由楊成武主持前委。總的領導及地方工作由李井泉負主責,軍事由楊成武負主責。[1]1948年11月15日撤圍歸綏,東返參加平津戰役。12月24日解放張家口。
1949年3月華北軍區第三兵團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兵團,司令員楊成武,政委李天煥。
1949年5月,第20兵團擔任華北海防。華北軍區1個師、3個獨立師,山西、察哈爾、平原軍區的8個警備團編入第20兵團。
1949年10月底,兵團番號撤銷,所轄各軍直屬於華北軍區。1950年11月,原第二十兵團機關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公安部隊領導機構。
1951年初,中央軍委決定重建第二十兵團,入朝作戰。司令員楊成武,副政委張南生,參謀長肖文玖,副參謀長邱蔚、趙冠英,炮兵主任李健,工兵主任薛長勇、作戰處處長楊尚德副處長安霽光,通信處長俞濤。下轄第67軍、第68軍(第66軍已經於1950年10月25日入朝參加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戰役後回國休整駐天津、滄州)。1951年2月,在天津組建兵團機構,部隊換裝訓練。每個師新編1個高炮營。每個團增編1個合成炮兵營(高機連、120毫米迫擊炮連、85無後坐力炮連),軍師團3級都增設炮兵室,軍後勤增編醫院、擔架團、手推車運輸團、汽車營、兵站。兵團的團以上軍事幹部辦了集訓班為期40多天,集中學習抗美援朝現代戰爭經驗教訓,第66軍軍長肖新槐、政委王紫峰、第196師師長晨光、第197師師長成少甫、第198師師長宋玉琳來集訓班講課。1951年6月4日至27日,第二十兵團出發赴朝參戰。
1951年7月15日,第二十兵團全部抵達朝鮮境內的集結地域,隨時準備支援東部前線的朝鮮人民軍抗擊美軍1951年夏秋季攻勢作戰和殲滅從元山登陸之敵。隨後,第二十兵團接替第九兵團的一線守備任務,第67軍接防第27軍的前線守備任務,其西側的一線的第26軍受第二十兵團指揮。1951年7月中旬到8月下旬,朝鮮遭遇百年一遇洪災,道路橋樑普遍被沖毀,交通補給中斷,部隊斷糧、痢疾流行。第67軍冒着空中絞殺戰長途行軍、接防之際,美軍集中3個師,向北漢江以東至東海岸的80公里前線發動了夏季攻勢。第67軍當面之美七師、美二十五師1個團、韓二師、韓六師也發起進攻,企圖突破防禦,佔領昌道里(位於金化郡北部)地區。經過10天艱苦行軍進入陣地的67軍,把主要兵力兵器部署在北亭嶺、廣大洞地段,採取「對主要支撐點必須堅守、次要支撐點與敵反覆爭奪」的方針,從8月31日起苦戰十多天,反覆爭奪的7個高地除了780.1高地外均防守成功。第67軍西鄰第26軍,東鄰朝鮮人民軍第五軍團,後靠第二十兵團第二梯隊的第68軍。第67軍指揮所駐寺洞,第二十兵團指揮所由陽德郡豐田裏前移到淮陽郡台日里。
1951年全線的夏季攻勢歷時一個多月被粉碎後,為試探新接防的第67軍的戰鬥力,美韓軍使用5個營的兵力、數十架飛機、60多輛坦克和大批炮火,於1951年9月12日對第67軍發動重點進攻志願軍第200師第599團芳通里正面537.7高地,第199師第596團正面第596.5高地。雙方反覆爭奪。9月21日,美軍3個營,韓軍5個營,共8個步兵營、70多輛坦克、100多門重炮、十餘架飛機,向第67軍發動了「特種混合支隊作戰實驗」進攻。整個9月,第一線的第199師、第200師分別消滅了敵軍3000人以上,守住了防線。
1951年9月29日,范佛里特「秋季攻勢」開始。
主要戰役和戰鬥
編制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