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环境组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世界自然基金會(英語: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縮寫:WWF),成立於1961年4月29日(成立時為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英語:World Wildlife Fund,於1986年易名,但仍在美國和加拿大使用此名),其標誌是一隻熊貓。世界自然基金會最終目標是制止並最終扭轉地球自然環境的加速惡化,並幫助創立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未來。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10年7月15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0年7月15日) |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 |
成立時間 | 1961年4月29日 瑞士莫爾日 |
---|---|
創始人 | 朱利安·赫胥黎 馬克斯·尼科爾森 彼得·斯科特 蓋伊·芒福德 |
創始地 | 紐約州 |
類型 | 公益信託 |
法律地位 | 非政府組織 |
總部 | 瑞士格朗 |
起源 |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 |
服務地區 | 全球 |
方法 | 遊說、研究、提供解決方案 |
主席 | Adil Najam |
總幹事 | Kirsten Schuijt |
重要人物 | Kirsten Schuijt |
收入 | $133,301,000 美金 (2007年)[1] |
員工數 | 12,000 (2023年) |
志願者數 | 大約4,500人 |
目標 | 環保、生物保育 |
口號 | for a living planet |
獎項 | Reklame for Alvor[*]、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和平獎[*]、皮博迪獎 |
網站 | WWF 中國(簡體中文) WWF Global(英文) WWF China(英文) WWF Hong Kong(繁體中文) |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環保組織,活躍於100多個國家[2]。2014年,其資金55%來自私人捐贈,19%來自政府機構(如世界銀行),8%來自公司投資。[3]
WWF的熊貓徽標靈感來自於熊貓姬姬。姬姬原本為贈送給蘇聯的熊貓,後被蘇方誤認為是雄性熊貓送回,1956年被奧地利動物商人海尼·德默從北京動物園購得,後移居倫敦動物園直至去世。
WWF當時特別需要一種能夠跨越人類語言印象。熊貓有着毛茸的圓滾可愛體形和吸引人的充滿魅力的黑色大眼圈。
WWF的籌建者們一致認為它的形象極適於作為組織的標誌。第一個草圖是由英國環境主義者和藝術家傑拉德·瓦特森打的底稿。WWF的籌建者之一,彼得·斯科特爵士,在這個基礎之上,繪製了第一個正式的WWF徽標。他在當時表示:「我們選擇它,是因為它是美麗可愛的瀕危物種,它有着吸引人的特質,受到了世界上很多人的喜愛。」
1980年,WWF正式來到中國,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來華開展熊貓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工作,1996年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發展至今,WWF共在中國八個城市建立辦公室,擁有100多名員工,開展了包括物種、森林、淡水與海洋、能源與氣候變化、環境教育和野生物貿易等多方面的工作。
WWF中國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實現減少中國對全球的生態影響和改善人民生計的雙重目標而提供解決方案。
2000年,世界自然基金會控告世界職業摔角聯盟濫用「WWF」的簡稱,而1979年,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世界職業摔角聯盟都是使用「WWF」的英文簡稱,但是在1994年出現問題,因為世界自然基金會已經先把這簡寫先行註冊[4]。
2001年8月10日,英國一間法庭宣佈這項訴訟由世界自然基金會勝訴,世界職業摔角聯盟也因為這官司的敗訴,被迫將英文全稱,在2002年5月5日,由「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改成由「WWE」簡寫組成的「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並將網址與所有內容,以及股票上市名稱,從「WWF」轉換成「WWE」,也是「WWE」被稱之「世界摔角娛樂」的起因。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