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母語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際母語日定為每年的2月21日,由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於1999年提出倡議,從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為國際母語日。目標是向全球宣傳保護語言的重要,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避免地球大部分語言的消失。
國際母語日 | |
---|---|
正式名稱 | 國際母語日 |
意義 | 促進保護所有語言 |
日期 | 2月21日 |
時長 | 1天 |
頻率 | 每年一次 |
歷史
1948年,巴基斯坦政府把烏爾都語作為巴基斯坦唯一的官方語言,引發了東巴基斯坦民眾的抗議。在孟加拉語言運動中,有五名學生於1952年2月21日遭受軍警槍擊死亡[1]。1956年,巴基斯坦憲法規定孟加拉語和烏爾都語同時作為官方語言。
1971年,孟加拉國脫離巴基斯坦獨立,並在達卡修建了「保護母語紀念碑」[2]。
199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0屆會議決定將每年的2月21日定為「國際母語日」[3]。國際母語日自2000年以來每一年都會舉辦,以促進世界和平和語言多樣性,並保護所有母語[4][5]。
聯合國大會第61屆會議於2007年5月17日通過了一項決議,宣佈2008年為「國際語言年」,來突出語言多樣性對於促進文化多樣性及國際間相互理解的重要意義,該決議由居住在加拿大溫哥華的孟加拉人拉菲克·伊斯蘭(Rafiqul Islam)提出。他於1998年1月9日給科菲·安南寫了一封信,要求他通過宣佈國際母語日來拯救世界語言免於滅絕。拉菲克提議將該日期定為2月21日,以紀念孟加拉語言運動[6]。
歷年主題
- 2000年:首次國際母語日慶典
- 2001年:二周年慶典
- 2002年:語言多樣性:3000種瀕危語言
- 2003年:四周年慶典
- 2004年:兒童學習
- 2005年:盲文和符號語言
- 2006年:「網絡空間使用多種語言」
- 2007年:多語言教育
- 2008年:國際語言年
- 2009年:十周年慶典
- 2010年:國際文化友好年
- 2011年:「利用資訊與傳播技術保護和促進語言及語言多樣性」
- 2012年:「母語教學和全納教育」
- 2013年:「書籍,母語教育的媒介」
- 2014年:「當地語言促進世界公民意識:聚焦科學」
- 2015年:「以語言為手段和內容的全納教育-語言至關重要」
- 2016年:「優質教育、教學語言和學習效果」
- 2017年:「以多語種教育邁向永續發展的未來」
- 2018年:「保持語言多樣性並促進使用多種語言以支持可持續發展目標」
- 2019年: 國際原住民族語言年
- 2020年:「語言無國界」
- 2021年:「為教育和社會融合培養多語種能力」
- 2022年:「利用技術促進多語言學習:挑戰與機遇」
- 2023年:多語言教育:變革教育的必要條件[7]
- 2024年:語言教育——學習和代際學習的支柱[8]
- 2025年:國際母語日銀禧慶祝活動[9]
各國慶祝

孟加拉國的紀念活動最初是向達卡烈塔廣場烈士紀念碑及遺物獻花悼念[10]。1953年始,這一節日成為全國公共假日[11],也被稱為「烈士節」。1999年11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2月21日定為國際母語日[12]。孟加拉民眾會在當天組織各類聚會紀念其民族語言、文化,並舉辦文學競賽,在道路上繪製阿勒帕納(一種繪畫藝術)等[10][13]。
印度在總理納倫德拉·莫迪的倡議下,將數碼化內容從22個官方語言拓寬到了印度其他的234個公認語種。2016年6月,數碼化活動通過位於邁索爾的印度語言中央研究所的Bharatavani工程開始進行,並在2017年2月實現了印度60個語言的免費使用[16][17][18]。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