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木橋(英語:Tsat Muk Kiu)是香港新界北區沙頭角的一條已荒廢村落,位於八仙嶺黃嶺北麓山腰,是衛奕信徑第十段原「橫七古道」的中途點,在石板潭橫山腳之間。[1]

歷史

七木橋原是一條客家原居民村落,又稱邱屋,居民全部姓邱,祖籍五華,於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遷入[2],不晚於19世紀定居該地,在嘉慶十五年(1810年)編成的《新安客籍例案錄》和二十四年(1820年)編成的《新安縣志》中已被提及。清道光年間,沙頭角各村成立沙頭角十約,七木橋隸屬於第八約南鹿約,包括南涌鹿頸和七木橋等13條鄉村。1911年,七木橋有居民76人。[3][4][5]

七木橋可分為上七木橋下七木橋。上七木橋位於海拔約240米的山坡上,有兩排共十多間向東的青磚屋。下七木橋位處上七木橋北面,在海拔約180米的山坡上,有兩排約30間向北遠眺沙頭角海的青磚屋,下七木橋規模較大,村周種有風水林,村前有一個半月型風水池。兩村周圍原有大片梯田,居民一直以來以種植為生。七木橋和橫山腳兩村位於山中,開村先賢以沙泥石塊堆砌成現今橫七古道,成為來往沙頭角和大埔售賣農作物的要道。下七木橋村中有一間邱氏宗祠,東南面不遠處建有一間水月宮

香港日治時期,八仙嶺山區是東江游擊隊的據點,位於山中的七木橋是游擊隊其中一個駐地,有村中青年曾被日軍帶走。加入游擊隊的村民邱主英和邱國英分別於東莞和村內被日軍殺害。[6][7][8]

戰後時期,七木橋和橫山腳兩村合辦橋山學校,課室設於水月宮的兩側偏殿,是一所政府津貼小學,高峰期有60至70名學生就讀。[9][10][11]七木橋沒有車路可到達,交通不便,很多居民已搬出市區居住,或到外國謀生,再加上村民的農作物常受到山上的野豬侵擾,損失不菲,居民數目大幅流失,鄰村橫山腳早於1959至1961年遷到沙頭角公路旁,橋山學校亦同期停辦。[12]上七木橋於1970年代初開始荒廢。1973年,七木橋村民集體遷離,村落自此開始丟空,學校結束營辦,村內不少歷史古物、屋內陳設已被破壞和盜取。[9][13][14][15]

雖然原村已毀,邱氏多年內仍熱心於沙頭角區鄉務,七木橋仍隸屬於沙頭角區鄉事委員會。南鹿約組織多年的「南鹿社」曾於2010年和2019年舉行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沙頭角十約之中,只剩下南鹿約和第九約慶春約(荔枝窩附近各村)至今保留該傳統活動。[16]

地標

  • 尤德亭:紀念港督尤德爵士
  • 橋山學校遺跡[17]
  • 橋山橋:1995年落成,紀念橋山學校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