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有關中華民國與中國代表權的政治概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一個中國(英語:One China),又稱一個中國原則、一個中國政策、一中原則、一中政策,是中華民國對一個中國所賦予之涵義。在1991年《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修訂後由當時的國家統一委員會定義,成為台灣政界之國際外交政策、政治意識形態用語。該主張認為「一個中國應指一九一二年成立迄今之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但目前之治權,則僅及於臺澎金馬。臺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1]。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5月12日) |
1971年,根據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2]。1988年李登輝擔任總統後,中華民國外交進入務實外交階段,1991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已不再堅持中華民國是代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不再競爭中國代表權[3][4][5][6][7]。之後李登輝政府將《國家統一綱領》表述為「一個中國,兩個政治實體」。1994年,中華民國政府依照《國家統一綱領》公佈《臺海兩岸關係說明書》,說明其一個中國政策,認為「中國只有一個」、「臺灣與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份」,但「一個中國」是指歷史上、地理上、文化上、血緣上的中國,而「中共不等於中國」,在中國尚未達成最後統一以前,兩岸既處於分治局面,理應各自有平行參與國際社會的權利,所以引用「國統綱領」提出「一個中國,兩個對等實體」的架構來定位兩岸關係[7]。1999年時任總統李登輝接受媒體專訪時提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被稱為「兩國論」。2006年時任總統陳水扁於國家安全會議裁示國家統一委員會「終止運作」,《國家統一綱領》也「終止適用」,此後中華民國執政的國民黨和民進黨政府對「一個中國」的立場不一[8][9],也經常成為雙方爭論焦點。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佈成立,逐步控制中國大陸與海南島;中華民國政府則因國共戰爭失敗,遷往臺北市,蔣中正於1950年「復行視事」擔任中華民國總統。
1949年,蘇聯宣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華民國外交部遂發表聲明與蘇聯斷交。1950年英國在西方國家中率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同時發佈聲明與英國斷交,只要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的國家,中華民國政府一律斷交,雙方開始長期外交戰。
在蔣中正時期,中華民國政府在政治上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由中國共產黨組成的叛亂團體。中華民國進入動員戡亂時期,隨時準備以軍事反攻大陸,重新擁有大陸治權,採行漢賊不兩立政策,反對任何邦交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或發展任何政治、經濟與外交關係。1971年,聯合國通過2758號決議,決定驅逐中華民國代表,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中國席位代表權,各國陸續與中華民國斷交,但部分國家設有權宜性代表機構保持一定關係。
1975年,蔣中正過世,由其子蔣經國掌握實權。1978年12月15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定《中美建交公報》,尊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一個中國政策,與中華民國斷交。中華民國外交陷入困境。蔣經國採行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但在國際上採行較寬鬆的彈性外交,有限度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的事實。外國在台北設立「貿易辦事處」、中華民國政府在外國設立「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等組織,來代表各自在對方的利益。
李登輝執政時,曾提出國家統一綱領,三階段追求海峽兩岸重新統一,1996年台海危機導致兩岸關係轉壞後,於1999年提出兩國論,認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陳水扁執政時,提出一邊一國,亦提出「一個中國」的新解釋,強調尊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為中國正統、是唯一的中國,而台灣則是從中國正統之爭中脫離。
馬英九執政時,提出維持現狀,推動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主張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採行其稱之的活路外交。
蔡英文執政時,提出維持現狀,不承認九二共識,尊重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關係條例之兩岸關係定位,主張中華民國臺灣是全台灣人民的共識,採行其稱之的踏實外交。
無論是1950-1971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之爭的「漢賊不兩立」,或1978年以後所堅持的「三不政策」,主政的國民黨皆是以「一個中國」政策來維護其主張的中華民國法統。其表述正如1976年,時任行政院院長蔣經國說:「我們的原則是,今天只有一個中國,而代表中國的政府,就是中華民國政府。」兩蔣時期的「一個中國」乃是專指「中國的代表權問題」,並不涉及「臺灣的主權歸屬問題」。
主政初期基本承襲蔣經國的內外政策,是「沒有李登輝政策的李登輝時期」。
主政中期,因終止「動員戡亂時期」,開始推動以「對等地位」為原則的兩岸交流,「一個中國」的政策內容開始歷經各種變化。對中國大陸投資時,官方採行戒急用忍政策,阻止較具規模的企業西進投資。實質成效不彰,部分企業採用第三地轉投資。 之後在政府層面的描述曾有「一國兩府」(並未正式提出)、「一國兩區」(1990年)、「一個中國,兩個對等政治實體」(1991年)、「以一個中國為指向的階段性兩個中國政策」(1993年)、「一個分治的中國」(1997年)、「特殊的國與國關係」(1999年)等主張。其內涵可總結如下:
1999年,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表示:「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不承認、不否認」(即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不否認中國共產黨對大陸的統治)[10]
中華民國在2000年經歷首次政黨輪替,首次執政的民主進步黨一貫強調臺灣主體性,認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中華民國是台灣,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澎金馬和中國是兩個不同的國家,即一邊一國論述。
為與大陸經貿往來及商討和平協議,主張回歸憲法一中架構,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的領土包括中國大陸,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宣稱一個中國就是自由、民主、均富和統一的中華民國。不使用中國台北一詞,但可以接受中華台北;在所有官方文件稱呼對岸為「大陸」而不是「中國」。在「不統、不獨、不武」的理念,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臺灣海峽現狀。在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與大陸協商。國民黨大陸事務負責人強調關於國民黨支持兩岸走向統一;「不統、不獨、不武」中的「不統」,指的是「現在不直接進行統一」。[14]
2013年,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訪問大陸,與習近平會面,提出國民黨推動一個中國架構,被認為呼應對岸的一個中國框架[15][16]。
在動員勘亂時期,中共被認為是非法叛亂團體,其所佔領的中國大陸區域,稱為淪陷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擁有法律上的任何地位,而被視為叛亂團體的存在。
在國際法上,蔣中正總統時期的漢賊不兩立政策,認為中華民國完全擁有中國主權,排除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蔣經國時期推動的務實外交,只強調中華民國本身權益,默許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法上存在的現實。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