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PK通用機槍(俄語:Пулемё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羅馬化:Pulemyot Kalashnikova,直譯:卡拉什尼柯夫機槍)是由AK突擊步槍的設計者米哈伊爾·卡拉什尼柯夫在1961年設計的通用機槍,用於取代當時設計老舊的RPD輕機槍和SG-43中型機槍,並大量裝備蘇聯軍隊,PK通用機槍在蘇軍中的位置等同北約國家的FN MAG(M240)、M60或MG3。
PK通用機槍 | |
---|---|
類型 | 通用機槍 |
原產地 | 蘇聯 |
服役記錄 | |
服役期間 | 1961年— |
使用方 | 參見使用國 |
參與戰爭/衝突 | 緬甸內戰 越南戰爭 老撾內戰 柬埔寨內戰 南非邊境戰爭 哥倫比亞內戰 羅德西亞叢林戰爭 埃以消耗戰爭 六日戰爭 柬越戰爭 斯里蘭卡內戰 土耳其-庫爾德衝突 贖罪日戰爭 安哥拉內戰 黎巴嫩內戰 乍得-利比亞衝突 歐加登戰爭 阿富汗內戰 1979年中越戰爭 蘇聯-阿富汗戰爭 薩爾瓦多內戰 兩伊戰爭 兩山戰役 1982年黎巴嫩戰爭 1982年埃塞俄比亞-索馬里邊境戰爭 第二次蘇丹內戰 黎巴嫩南部衝突 第一次利比里亞內戰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 格魯吉亞-奧塞梯衝突 阿爾及利亞內戰 波斯灣戰爭 格魯吉亞內戰 1991年南奧塞梯戰爭 第一次車臣戰爭 奧塞梯-印古什戰爭 塔吉克內戰 1992年阿布哈茲戰爭 德涅斯特河沿岸戰爭 盧旺達內戰 索馬里內戰 南斯拉夫內戰 克羅地亞獨立戰爭 波斯尼亞戰爭 第一次剛果戰爭 第二次剛果戰爭 第二次車臣戰爭 1998年阿布哈茲戰爭 第二次利比里亞內戰 達吉斯坦戰爭 2001年阿富汗戰爭 莫斯科歌劇院脅持事件 伊拉克戰爭 別斯蘭人質事件 2006年以黎衝突 泰柬邊境爭端 2008年南奧塞梯戰爭 博科聖地叛亂 北高加索叛亂 2011年利比亞內戰 敘利亞內戰 伊拉克內戰 馬里北部衝突 南蘇丹內戰 頓巴斯戰爭 第二次利比亞內戰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 也門內戰 (2014年至今) 2021阿富汗潘傑希爾衝突 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
生產歷史 | |
研發者 | 米哈伊爾·卡拉什尼柯夫 |
研發日期 | PK: 1961年 PKM: 1969年 |
生產商 | 捷格加廖夫工廠[1] |
生產日期 | PK:1961年—? PKM:1969年— |
衍生型 | PK PKS PKT PKM PKMS |
基本規格 | |
重量 | 8.99公斤(兩腳架)、 16.48公斤(三腳架) |
長度 | 1,173毫米 |
槍管長度 | 658毫米 |
子彈 | 7.62×54毫米R |
槍機 | 長行程活塞導氣式、開放式槍栓 |
發射模式 | 全自動 |
射速 | 650發/分鐘 |
槍口初速 | 825米/秒 |
有效射程 | 1,000米[2] |
供彈方式 | 彈鏈 |
瞄具 | 機械瞄具:開放式照門、可調式表尺 可透過機匣左側的華沙條約導軌安裝各種照準器 |
原型的PK通用機槍由AK自動步槍氣動系統及轉拴式槍栓閉鎖系統的基礎改進而成,發射莫辛-納干步槍及SVD狙擊步槍的7.62×54毫米R舊型凸緣彈藥,其後推出的改進版本,將槍枝盡量減重,並將槍管厚度減少,命名為PKM(俄文:Пулеме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 Модернизированный)。PK通用機槍大量減輕槍身的重量,槍機容納部採鋼板壓鑄成形法製造,槍托中央也挖空,並在槍管外圍刻了許多溝紋,以致PK通用機槍只有9公斤,而PKM只有8.4公斤。PK通用機槍發射7.62×54毫米R彈藥,彈鏈由機匣右邊進入,彈殼在左邊排出。PK通用機槍的設計除可用作一般射擊有生目標外,亦可作防空機槍用途。當時蘇軍的7.62×54R彈鏈主要為25發,士兵多需要人手連接。由於生產當時正值冷戰時期,蘇聯及華約國家不斷地增加軍備及不小國家都作特許生產,因此PK通用機槍系列的數量超過1,000,000挺,是目前最普遍的通用機槍。
包括衍生型及特許生產型: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