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龍屬(屬名:Gongbusaurus)是鳥臀目恐龍的一屬,生存於1億6000萬至1億5700萬年前的侏羅紀晚期。工部龍是一類小型的植食性恐龍,但很多有關的資料都不詳。目前已有一個物種,但由於這個屬原先是根據一根牙齒而命名,所以兩個種之間並沒有實質的證據連繫。牠的化石都是在中國發現。
描述
根據五彩灣工部龍(G. wucaiwanensis)的化石,並比較其他基底鳥臀目恐龍來推算,工部龍應該是兩足的植食性恐龍,身長約1.3-1.5米。牠應該是善於奔跑的動物[1]。
分類
董枝明認為工部龍與法布爾龍最為相似,而將工部龍歸類於法布爾龍科[2]。在1989年,董枝明描述、命名了第二個物種五彩灣工部龍(G. wucaiwanensis),並將工部龍改歸類於更為進階的稜齒龍科中[1]。但在次年,大衛·威顯穆沛(David B. Weishampel)及Larry Witmer發現工部龍是分類不明的基底鳥臀目恐龍[3]。而近年的評估發現工部龍是鳥臀目的疑名[4],並建議將資料較多的五彩灣工部龍重新命名[5]。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更提出工部龍的牙齒與竊肉龍、加斯頓龍類似,所以工部龍有可能屬於甲龍亞目[6]。
歷史
在1983年,董枝明等人以兩顆牙齒(編號IVPP V9069)選為正模標本,並根據這些化石而建立工部龍,這兩顆牙齒分別來自於前上頜骨、上頜骨。這些化石都發現於中國四川省的上沙溪廟組,地質年代屬於牛津階,當時正在進行榮縣的學校建設航空測量活動在。董枝明等人將這些化石進行描述、命名,模式種是拾遺工部龍(G. shiyii)。屬名的「工」意指進行當地工程的工人,「工部」也是唐朝詩人杜甫的別名,他在四川當地任官;種名「拾遺」則是杜甫的另一別名,也暗指化石的發現過程[2]。在1989年,董枝明命名了第二個物種五彩灣工部龍,牠的正模標本(編號IVPP 8302)包括了部份下頜、三節尾椎及部份前肢,後來再加入了兩節薦椎、八節尾椎及兩個完整的後肢作為副模標本(編號IVPP 8303)。這些化石都是發現於新疆五彩灣的石樹溝組[1]。
在恐龍古生物學中,只根據牙齒標本而建立的名稱都不被重視,因為它們沒有足夠的特徵可以命名、研究。所以大部分古生物學家都建議廢除工部龍這個屬,並將五彩灣工部龍重新命名為新屬[5]。另一個可能的名稱真工部龍(Eugongbusaurus)[7]被建議取代工部龍,但真工部龍依然是無資格名稱。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