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bs反應(Elbs reaction),即鄰甲基苯乙酮及其衍生物——酰基鄰位有甲基或亞甲基的二,在熱解時發生縮合環化,生成稠環芳烴。 此反應由德國化學家 Karl Elbs 在1884年首先報道。[1][2]

鄰甲基苯乙酮經過反應,發生失水,得並五苯也可通過類似方法合成。反應中首先生成6,13-二氫並五苯,它在催化下發生脫氫,得並五苯。[3]


Thumb
利用Elbs反應合成蒽和並五苯


反應原料可通過 Friedel-Crafts 酰基化反應製備。[2][3] 這個反應在研究致癌多環芳烴類時很有價值,因為這些多環芳烴除了用 Elbs 反應合成外很難用其他方法合成。反應產率較低,但不少情況下原料酮容易得到,抵消了產率低的缺點。

反應的機理尚不清楚,Badger等認為此反應通過自由基機理進行。Hurd等通過用氘作示蹤原子表明蒽分子的9-位氫並非來自鄰位原子團甲基,而是來自苯環的鄰位氫。

變體

也可利用此反應合成雜環化合物。1956年 Badger 等報道了用此反應構建噻吩衍生物的方法。這個反應為多步自由基機理,因此反應產物並非期望中的直線型縮合產物。[4]


Thumb
利用Elbs反應合成雜環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