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漢里殊(英語:Marvin Frederick Hamlisch,1944年6月2日—2012年8月6日)是一位美國作曲家和指揮家。他是演藝圈大滿貫(簡稱 EGOT)得主,即獲得過艾美獎(Emmy),格林美獎(Grammy),奧斯卡獎(Oscar)和托尼獎(Tony)。此外,他也獲得過一次普立茲獎戲劇獎和兩項金球獎

Quick Facts 馬文·漢里殊Marvin Hamlisch, 音樂家 ...
馬文·漢里殊
Marvin Hamlisch
2008年指揮演奏
音樂家
出生
Marvin Frederick Hamlisch

(1944-06-02)1944年6月2日
美國紐約州紐約
逝世2012年8月6日(2012歲—08—06)(68歲)
美國加州洛杉磯
音樂類型音樂劇 · 電影配樂
演奏樂器鋼琴
活躍年代1965–2012
相關團體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
Seattle Symphony Orchestra
Dallas Symphony Orchestra
Pasadena Symphony and POPS
San Diego Symphony
Milwaukee Symphony Orchestra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Pops
獎項
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原創歌曲
1973 「The Way We Were」 — 《往日情懷

最佳原創配樂(正劇類)
1973 《往日情懷

原創歌曲音樂或改編配樂
1973 《騙中騙
艾美獎
最佳原創歌曲與歌詞
1995 Barbra: The Concert

最佳音樂執導
1995 Barbra: The Concert

最佳原創歌曲與歌詞
1999 AFI's 100 Years... 100 Movies: America's Greatest Movies
2001 Timeless: Live in Concert
金球獎
最佳原創歌曲
1971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 《Kotch》
1973 「The Way We Were」 — 《往日情懷
格林美獎
年度歌曲獎
1974 "The Way We Were"

年度新人
1974
最佳流行器樂演奏
1974 The Entertainer

最佳視覺媒體原聲音樂
1974 The Way We Were
東尼獎
最佳原創音樂獎
1976 A Chorus Line
Close

早年

他生於紐約市曼哈頓,父母是出生於維也納猶太人,Lilly (née Schachter) 與 Max Hamlisch[1]。他父親是一名手風琴師和樂隊領隊。馬文是一名神童,5歲時就開始模仿彈奏電台廣播的樂曲。1951年,將近7歲的他就被朱利亞德學院預科班錄取[2]。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擔任鋼琴師Barbra Streisand合作排演音樂劇 Funny Girl。不久後,他被電影製作人山姆·史匹格僱傭演奏鋼琴。於是,他開始為電影配樂,首部電影作品是1968年的 The Swimmer[2]

他喜愛的音樂劇有 My Fair LadyGypsy西城故事Bye Bye Birdie[3]

1967年他獲得皇后學院文學士學位[2]

事業

配樂

指揮家

他是Barbra Streisand1994年全美與英格蘭巡迴演唱會、以及演唱會的電視特別節目的音樂導演與組織者,這為他帶來兩項艾美獎。他也為歌手Linda Ronstadt的巡迴演唱會擔任指揮,尤其是她最成功的1996年的 Dedicated to the One I Love 演唱會。

他曾為以下管弦樂團擔任指揮: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4]、Milwaukee Symphony Orchestra[5]、San Diego Symphony[6]、Seattle Symphony[7]、Dallas Symphony Orchestra[8]、Buffa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9]、The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Pops[10],以及The Pasadena Symphony and Pops[11]

逝世

2012年8月6日,他在洛杉磯因病逝世,享壽68歲[12][13]

個人生活

1989年5月,他與美國廣播公司的節目主持人Terre Blair結婚[14][15][16]。婚姻一直持續到他去世[17]。他與美國音樂人Carole Bayer Sager關係很好[18]

戲劇配樂

  • Seesaw (1973) [Dance Arrangements]
  • A Chorus Line (Pulitzer Prize for Drama) (1975)
  • They're Playing Our Song (1978)
  • Jean Seberg (1983)
  • Smile (1986)
  • The Goodbye Girl (1993)
  • Sweet Smell of Success: The Musical (2002)
  • Imaginary Friends (2002)

電影配樂

榮譽

Thumb
1989年

他是目前11位演藝圈大滿貫得主之一[19]。他與另一位美國猶太人作曲家Richard Rodgers是除了以上四個獎的得主外,又獲得普立茲獎的僅有兩人[19][20]

他獲得過10次金球獎提名,獲得最佳電影歌曲獎兩次,分別為1972年的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與1974年的 "The Way We Were" [21]。他收穫了六項艾美獎提名,四次獲獎,其中兩次是為Barbra Streisand的演唱會擔任音樂導演,分別為1995年與2001年[22]

2008年他被收錄進長島音樂名人殿堂(Long Island Music Hall of Fame)。2009年,他在比利時根特獲得了 World Soundtrack Awards 授予的終身成就獎。[23]

奧斯卡獎

  • 1972 提名 最佳歌曲 -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電影 Kotch
  • 1973 獲獎 最佳原創音樂獎 - The Way We Were
  • 1973 獲獎 最佳原創音樂獎 - The Sting
  • 1973 獲獎 最佳歌曲 - The Way We Were
    • 1973年他成為繼1960年Billy Wilder之後又一位同一晚上獲得三項奧斯卡獎的人
  • 1977 提名 最佳歌曲 - "Nobody Does It Better" 電影 The Spy Who Loved Me
  • 1977 提名 最佳原創音樂獎 - The Spy Who Loved Me
  • 1979 提名 最佳歌曲 - "The Last Time I Felt Like This" 電影 Same Time Next Year
  • 1980 提名 最佳歌曲 - "Through The Eyes of Love" 電影 Ice Castles
  • 1983 提名 最佳原創音樂獎 - Sophie's Choice
  • 1986 提名 最佳歌曲 - "Surprise Surprise" 電影 A Chorus Line
  • 1990 提名 最佳歌曲 - "The Girl Who Used To Be Me" 電影 Shirley Valentine
  • 1997 提名 最佳歌曲 - "I Finally Found Someone" 電影 The Mirror Has Two Faces

參考資料

深度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