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蚊液(也被稱為「驅蚊液」,「驅蚊水」等,在香港則普遍稱為蚊怕水[1]),是一種用來塗抹在身體上、噴撒在衣物上來驅趕昆蟲,躲避蚊蟲叮咬的產品。
驅蚊成分
美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建議有六種安全有效的驅蚊成分[2]:
- 避蚊胺(別稱:待乙妥,英文名:diethyltoluamide,DEET),是一種人工化合物,為一種淡黃色的油性物質,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軍就在使用這種驅蚊成分。避蚊胺並不能殺死蚊蟲,它是通過干擾蚊蟲等觸角的化學感應器使蚊蟲感到不適來達到驅蚊效果。
- 派卡瑞丁(又譯為埃卡瑞丁,英文名:Picaridin / Icaridin)
- 驅蚊酯(又名伊默寧,英文名:IR3535)
- 檸檬尤加利精油(英文名:Oil of Lemon Eucalyptus,OLE)
- 檸檬桉醇(para-Menthane-3,8-diol,PMD),為OLE內含的成分
- 2-十一烷酮(2-undecanone)。
除了上述幾種經過廣泛實驗認證的防蚊成分,市面上還常見主打成分天然的防蚊液。天然防蚊液通常選用植物精油作為主要成份,包括香茅、天竺葵、尤加利、白千層和丁香、貓薄荷、苦楝油。這些植物的精油的驅蚊特性通常較弱、有效時間較短,需經常補充。
防蚊液使用方式與安全性
- 只要按產品標籤說明使用,即使是孕婦和哺乳期女性亦可以安全的使用含有以上六種成分作為驅蚊成分的驅蟲劑。
- 嬰幼兒使用時須按照產品標籤說明使用。請勿給3歲以下的兒童使用含OLE、PMD成分的產品。請勿在兒童的手,眼睛,嘴,傷口或受刺激的皮膚上使用驅蟲劑。
- 天然驅蟲劑(特指未在美國環境保護署註冊的驅蟲劑)的有效性尚不能確定。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