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 阿拉伯語:الله‎,羅馬化Allāh, 國際音標:[ʔaɫ.ɫaːh] ),是阿拉伯語中對造物主的稱呼,但在英文(Allah)和中文中,阿拉通常被誤認為是神的名字[1][2][3][4]

Quick Facts 「阿拉」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國大陸 ...
「阿拉」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國大陸安拉
臺灣阿拉、安拉
港澳阿拉
星馬阿拉
Close
阿拉伯書法:阿拉

阿拉一詞早在阿拉伯半島伊斯蘭化之前英語pre-Islamic Arabia就已被不同信仰的阿拉伯人使用[5]。更特別的是,穆斯林(包括阿拉伯穆斯林和非阿拉伯穆斯林)和阿拉伯基督徒也已將其用作對真主的稱呼[6]巴比教巴哈伊信仰曼達安教印度尼西亞基督教英語Christianity in Indonesia馬耳他基督教英語Christianity in Malta米茲拉希猶太人也經常使用阿拉[7][8][9][10]

詞源

Thumb
「阿拉」一詞在阿拉伯語中的寫法:
  1. ا
  2. hamzat waṣl (همزة وصل‎)
  3. ل
  4. ل
  5. shadda英語shadda (شدة‎)
  6. dagger alif英語dagger alif (ألف خنجرية‎)
  7. ه

關於「阿拉」一詞的詞源,在阿拉伯世界的語言學家中有很多討論[11]巴斯拉學派英語Hasan of Basra的語法學家們認為其為「自發」形成,或是lāh的定指形式(源自動詞詞根lyh,有「崇高的」或「隱藏的」之意)[11]。也有學者認為阿拉「الله‎」一詞與亞拉姆語希伯來語中對神的稱謂埃爾以利有關[12][13],但絕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阿拉「الله‎」源於定冠詞ال‎」(al)+「إِلٰه‎」(真主ʾilāh)的簡化英語Synalepha[11],而對外來語的說法持懷疑態度[14]

阿拉(Allāh)一詞的同源詞也存在於包括希伯來語阿拉姆語在內的其他閃米特語族[15]。與Allāh相對應的亞拉姆語形式是Elah (אלה‎),但它的強調狀態為Elaha (אלהא‎)。在亞述教會所使用的聖經亞蘭語英語Biblical Aramaic敘利亞語中,阿拉分別被寫為ܐܠܗܐ‎ (ʼĔlāhā)和ܐܲܠܵܗܵܐ‎ (ʼAlâhâ);兩者都是神的意思[16]

使用

前阿拉伯時代

阿拉一詞的地域變體曾出現在前伊斯蘭時代的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碑文中[5][17]。關於阿拉在前伊斯蘭時代的多神教中的作用,人們提出了多種假說。一些學者認為,信奉多神論的阿拉伯人使用阿拉以指代造物主或是處於其宗教神系中的真神[18][19]。然而,此術語在當時的麥加宗教中可能是模糊的[18][20]。根據一種源自尤利烏斯·威爾豪森的假說,「阿拉」(古萊什附近部落聯盟的主神)是使胡巴勒(古萊什的主神)地位高於其他神祗的一種稱號[5]。然而,也有證據表明阿拉和胡巴勒是兩個不同的神[5]。據此假說,在克爾白里最初供奉的是一個名叫阿拉的主神,直到古萊什人佔領了麥加(約在伊斯蘭教先知默罕默德出生前一百年)後,才改為供奉古萊什人的諸神[5]。一些碑文似乎表明在古萊什人佔領麥加幾個世紀前,阿拉就已經被用作某個多神教神祗的名字,但目前我們對這種用法一無所知[5]。一些學者認為阿拉可能指一位遙遠的、將被其他更具體化的地方神逐漸取代的造物主[21][22]。但阿拉是否在麥加宗教崇拜中處於主要地位仍存在爭議[21][23]。目前還不清楚阿拉代表的標誌形象[23][24]。阿拉也是麥加諸神中唯一一個沒有偶像的神祗[25]。值得一提的是,默罕默德父親的名字是ʿAbd-Allāh英語Abd Allah ibn Abd al Muttalib,意為「阿拉的奴僕」[20]

基督教

包括基督教和猶太教在內的所有信仰亞伯蘭罕諸教阿拉伯語使用者都使用「阿拉」一詞來表示「神」[7]。阿拉也是現今阿拉伯基督徒對「創世神」唯一的稱呼[26]。與之相近,在亞述基督教徒使用的阿拉姆語中對上帝的稱呼是ʼĔlāhāAlaha(甚至連絕大多數信仰天主教的馬耳他人,在阿拉伯語的影響下,也將「阿拉」作為馬耳他語中對唯一神的稱呼)。阿拉伯基督徒使用Allāh al-ab (الله الأب‎)稱呼天父,使用Allāh al-ibn (الله الابن‎)稱呼神子,使用Allāh ar-rūḥ al-quds (الله الروح القدس‎)稱呼聖靈(關於基督教中神的概念請參見條目基督教的神)。

阿拉伯基督徒在他們書面作品的開頭使用了兩種祈禱形式。他們在採用穆斯林的bismillāh(即太斯米)的同時也在八世紀創造除了三位一體版的bismillāh[27]。穆斯林的太斯米的內容是「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而三位一體的內容是「以聖父、聖子、聖靈一神之名」。在敘利亞語拉丁語希臘語祈禱的結尾並沒有「一神」等詞彙。阿拉伯基督徒在他們的祈禱中增加「一神」,既是為了強調三位一體信仰的一神論層面,也是為了使穆斯林更容易接受[27]

馬歇爾·霍奇森英語Marshall Hodgson稱,在前伊斯蘭時代,可能有一些阿拉伯基督徒在當時的異教寺廟克爾白中朝聖,並將阿拉尊為創世神[28]

一些考古學家已經在約旦北部Umm el-Jimal的教堂遺址中發現了由前伊斯蘭時代的阿拉伯基督徒建造的碑文和墳墓;起初,據恩諾·利特曼英語Enno Littmann在1949年表示,這些碑文援引阿拉作為上帝的本名。然而,經過貝拉米等人在1985年和1988年的第二次修訂後,銘文「阿拉」被重新翻譯為:「此碑文由ʿUlayh的同事、ʿUbaydah之子及Augusta Secunda Philadelphiana中的秘書所寫;願擦掉碑文的人發瘋」[29][30][31]

除此之外,在與古敘利亞文獻所記載的希木葉爾王國阿克蘇姆王國時代的南阿拉伯基督徒殉道者的名字有關的報告書和列表中也可以找到敘利亞語中的詞彙ܐܠܗܐ (ʼĔlāhā)[32][33][34]

伊本·易斯哈格撰寫的傳記中,曾有一位名叫阿卜杜·阿拉·伊本·阿布·巴克爾·伊本·穆罕默德的基督教領袖因為曾戴過一枚寫着「阿拉是吾真主」的戒指而於523年在奈季蘭殉教[35]

曾有一塊512年的基督教殉教者紀念碑以「在'l-ilah'的幫助下」開頭,其所提到的"'l-ilah (الاله)"一詞在阿拉伯語和阿拉姆語中都可以找到[36][37][38]

據信,前伊斯蘭時代的阿拉伯語福音書使用「阿拉」一詞作為對真主的稱呼。過去也有學者認為一些已發現的前伊斯蘭時代的由阿拉伯半島南部和北部的基督徒們編撰的新約聖經證明了這一觀點[39]。但Sydney Griffith(2013年)、David D. Grafton (2014年)、Clair Wilde(2014年)和ML Hjälm(2016至2017年)等人的最新的研究表示「尚無充分的證據表明前伊斯蘭時代的福音書使用「阿拉」作為對上帝的稱謂」[40][41][42][43][44]。此外,ML Hjälm還在她最新的研究中提到:「目前發現的含有阿拉伯語翻譯的福音書手抄本,其年代並不早於873年」[45]

易爾凡·沙希德英語Irfan Shahîd曾引用十世紀的百科全書集《詩歌集成英語Kitab al-Aghani》指出,前伊斯蘭時代的阿拉伯基督徒曾將"Ya La Ibad Allah"(意為「啊!阿拉的奴隸」)作為互相約戰的口號[46]。據沙希德表示,十世紀的伊斯蘭學者Al-Marzubani提到,在前伊斯蘭時代,位於今敘利亞和阿拉伯半島北部的伽珊尼德坦奴克英語Tanukhids詩人也曾在他們的基督教詩歌中提到阿拉[47][48][49]

伊斯蘭教

Thumb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索菲亞大清真寺中的「阿拉,伊斯蘭教的神
Thumb
土耳其埃迪爾內舊清真寺外牆上的「阿拉」

在伊斯蘭教中,阿拉是一個全能的、唯一的神,也是宇宙的創造者,其地位與其他亞伯拉罕諸教的神祗英語God in Abrahamic religions的地位相同[8][9]。「阿拉」通常會被視作「神」的名字,但這一觀念在當代學術界有諸如「阿拉是否應該被翻譯為神」等問題上的爭論[50]

根據伊斯蘭教信仰,阿拉是指代神的最常用的詞彙[51],而謙虛地服從他的意志、神旨和戒律則是穆斯林信仰的中心[8]。對穆斯林來說,「阿拉是唯一的神、宇宙的造物主和人類的審判者[8][9]。」「他是唯一的(wāḥid)、固有的(aḥad)、至仁至慈的和萬能的[8]。」《古蘭經》宣稱,「阿拉的真實性,正在於他那無法接近的奧秘、他的多種多樣的名字和他創造萬物時的舉止[8]」。這一理念與《古蘭經》倒數第三章忠誠章(即《古蘭經》的第112蘇拉)和寶座經文(《古蘭經》第二章黃牛章第255節)中的認主學有關。忠誠章寫道:

你說:他是真主,是獨一的主;

真主是萬物所仰賴的;

他沒有生產,也沒有被製造:

沒有任何物可以與他匹敵。

阿拉寶座經文寫道:

真主,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他是永生不滅的,是維護萬物的。

天地萬物都是他的;不經他的許可,誰又能在他那裏替人說情呢?

他知道他們面前的事,以及他們身後的事;除他所啟示以外,他們絕不能窺測他的玄妙;

他的知覺,包羅天地。天地之維持。

他確是至尊的,確實是至大的。

伊斯蘭教傳統中,真主擁有九十九個名字,(al-asmā' al-ḥusná,意為「最好的名字」或「最美的名字」);每一個名字都代表着真主的一個獨特屬性[9][52]。這些名字都是至高無上的、包羅萬象的神名[53]。在真主的九十九個尊名中,最有名的和使用頻率最高的名字分別是:「至慈的」(ar-Raḥmān)、「特慈的」(ar-Raḥīm)、「固有的、不可分割的」(aḥad)和「唯一的」(wāḥid[9][52]

大多數穆斯林在提及未來之事時,都會在結尾加上未加翻譯的阿拉伯語短語in shā’a llāh英語Insha'Allah(意為「憑真主之意」)[54]。穆斯林會在做任何事之前祈禱bi-smi llāh(意為「以真主之名」)以示其行為的合理性[55]。穆斯林也喜歡使用一些短語以表達他們對真主的讚美並將其作為記住真主的一種活動即克爾英語dhikr;這些短語包括"Subḥāna llāh英語subhan'allah"(意為「榮譽歸真主」)、"al-ḥamdu li-llāh英語Alhamdulillah"(意為「感贊阿拉」)、"lā ilāha illā llāh"(意為萬物非主,唯有真主是真正的主)、lā ilāha illā inta/ huwa"(意為「除『您』/『他』以外再無其他的神」)和"Allāhu Akbar"(意為「大」)。

在一種名為「即克爾阿拉」(阿拉伯語ذكر الله,意為「記住真主」)的蘇非主義實踐中,蘇菲教團的成員們會在屏住呼吸的同時重複並思考「阿拉」及其他與真主有關的神名[56]

格哈德·博威林英語Gerhard Böwering稱,與前伊斯蘭時代的多神教相比,伊斯蘭教中的神並沒有同伴,神與鎮尼之間也不存在任何親緣關係[51]。前伊斯蘭時代的阿拉伯異教徒們信仰一個盲目的、有力的、無情的且不受人控制的命運。伊斯蘭教用一個強大且仁慈的神靈取代了這一概念[8]

根據弗朗西斯·愛德華·彼得斯英語Francis Edward Peters的觀點,「《古蘭經》強調、穆斯林相信且歷史學家們肯定默罕默德和他的追隨者們崇拜的神與猶太教所崇拜的神相同 (29:46

);《古蘭經》中的描述真主是與《古蘭經》中描繪的真主較耶和華更為強大、與人的關係更加遙遠,且更為普世,而不像耶和華那樣只與以色列緊密聯繫[57]

阿拉伯語發音

阿拉(Allāh)一般讀作[ɑɫˈɫɑː(h)],展現出很重的lām[ɫ]聲(一種齒齦邊近音,齒齦邊近音是現代標準阿拉伯語中的一種邊緣語素)。由於阿拉的首字母alef沒有hamza,因而當前面的單詞以元音結尾時,開頭的元音[a]被省略。如果前面的元音是/i/(如太斯米),則lām讀作輕聲[l][58]

作為外來語

英語及其他歐洲語言

十九世紀的宗教比較研究可能對阿拉在英語中的名稱(Allah)的歷史產生了一定影響:例如,湯瑪斯·卡萊爾有時會使用術語「阿拉」,但並沒有暗示前者與「上帝」之間存在任何不同。然而,雖然Tor Andræ英語Tor Andræ在為默罕默德撰寫的傳記中多次使用術語"Allah",但他會在書中暗示伊斯蘭教中的「阿拉」似乎與基督教和猶太教理論中的「上帝的概念」不同[59]

在一些可能不經常使用詞彙「阿拉」以表示神的歐洲語言中仍會包含着含有本詞彙的流行表述。例如,受穆斯林長對伊比利亞半島長達數個世紀佔領的影響,西班牙語中的詞彙ojalá和葡萄牙語中的詞彙oxalá至今仍然存在。這兩個詞彙都源自阿拉伯語中的因沙拉英語inshalla(阿拉伯語: إن شاء الله)[60][60]

一些穆斯林更喜歡使用未翻譯成英文的阿拉伯語詞彙"Allāh",而不是使用該詞的英語譯名"God"(意為「神」)[61]。該詞彙也已作為人格化後的概念和術語而被應用於一些活着的人[62][63]

馬來語和印度尼西亞語

Thumb
在由A.C.魯爾、賈斯圖斯·赫努斯和卡斯珀·威爾滕斯於1650年編撰的第一本荷蘭語—馬來語詞典中,將馬來語"Allah"被翻譯為荷蘭語"Godt"
Thumb
印度尼西亞Gereja Kalam Kebangunan Allah(意為「復興神的教會」)。阿拉一詞在印度尼西亞語中是「神」的意思—甚至在Alkitab(即基督教聖經,源自 الكتاب al-kitāb,後者是「書」的意思)的印尼語譯文中也會使用阿拉作為對上帝的稱呼,而將Tuhan作為對「主」的稱呼
Thumb
馬來西亞基督教徒也使用「阿拉」以指代「上帝」

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基督教教徒們都是用阿拉以指代馬來語和印尼語(兩者都是馬來語的標準形式)中的「上帝」。兩國主流的聖經版本都採用「阿拉」作為對希伯來語詞彙Elohim(英語版的聖經將其譯為「上帝」)的譯名。[64]這些翻譯都源於方濟·沙勿略在十六世紀早期的翻譯[65][66]。在由A.C.魯爾、賈斯圖斯·赫努斯和卡斯珀·威爾滕斯於1650年編撰的第一本荷蘭語—馬來語詞典(修訂自1623年版和1631年版的馬來語—拉丁文詞典)中,阿拉一詞作為對荷蘭語詞彙"Godt"的馬來語譯名而被記錄[67]。魯爾也曾在1612年將馬太福音翻譯成馬來語(一個早期的《新約聖經》的非歐洲語言譯本[68],翻譯自1611年出版的欽定版聖經[69][70]);這本書於1629年在荷蘭印製。隨後,魯爾又翻譯了馬可福音,並於1638年出版此書[71][72]

馬來西亞政府曾於2007年作出禁止非穆斯林使用「阿拉」一詞的法令,但馬來西亞高等法院英語High Court of Malaya在2009年撤銷了該法律,並裁定其違憲。雖然阿拉一詞被用於指代基督教的上帝已有超過四百年的歷史,但馬來西亞的天主教周刊先鋒報英語The Herald (Malaysian Catholic Weekly)使用「阿拉」一詞來稱呼上帝仍在當代引起了爭議。馬來西亞政府對法院的裁決提出上訴,馬來西亞聯邦高等法院宣佈在聽取上訴前將暫停執行原判決。2013年10月,上訴法院判決支持政府的禁令[73]。2014年年初,馬來西亞政府在馬來亞半島沒收了300多本使用阿拉一詞指代上帝的聖經[74]。然而,馬來西亞聯邦的兩個地區沙巴砂拉越並沒有禁止非穆斯林使用阿拉一詞[75][76]。這兩個地區沒有頒佈禁令的主要原因是使用阿拉一詞代指神或上帝的用法由來已久,而且當地印製的《聖經》多年來在砂拉越和沙巴廣泛流傳,並未受到限制[75]。除此之外,這兩個地區也被沒有類似馬來西亞的伊斯蘭教法[77]

作為對一些媒體的回應,馬來西亞政府出台了「十點方案」(又稱十點解決方案),以避免可能產生的信息混亂和誤導[78][79]。十點方案符合馬來西亞政府分別與砂拉越和沙巴簽訂的十八點協議二十點協議的精神[77]

帶有阿拉的國旗

帶有阿拉的國旗無論如何都不能降半旗,否則會被視作褻瀆真主。

字體排印

Thumb
「阿拉」一詞在不同文字中的寫法

詞彙Allāh在書寫時總是省略一個alif以拼寫元音ā。這是因為它的拼寫在阿拉伯語拼寫開始習慣性地使用alif拼寫ā之前就已定型。然而,在發音拼寫時仍會在shaddah的基礎上加上一個小的附加符號以表示發音。

唯一不遵循上述規則的例外可能是宰拜德碑文英語History of the Arabic alphabet[80]。其以一個模糊不清的符號結尾,這一符號可能是一個單獨的、有着加長開頭的h,或是一個不標準的連體字l-h

  • الاه‎:應讀作Allāh,用讀音alif拼寫ā
  • الإله‎:應讀作al-Ilāh意為「神」(一種更古老的形式,沒有簡寫),按照更古老的拼寫方式拼寫,沒有使用alif來拼寫ā

很多阿拉伯語字體會為「阿拉」精選特別的合字[81]

Unicode

Unicode阿拉伯語表示形式-A英語Arabic Presentation Forms-A區段中為Allāh‎ = U+FDF2保留了一個代碼點,該代碼點的存在只是為了使其「與一些直接對表現形式進行編碼的更為古老的、傳統的字符集相兼容」,而並不適用於新的文本。作為替代,雖然詞彙Allāh應以單個阿拉伯字母的形式表示,但現代字體技術將呈現出其所需的合字。

作為伊朗國徽而被使用的「阿拉」一詞的書法變體在Unicode中被編碼在雜項符號中,其編碼點為U+262B(☫)。

參考文獻

引用書籍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