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毓黻[1](1887年—1962年8月3日),又名毓紱,原名毓璽,字靜庵靜晤,滿族,遼寧遼陽人,中國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Quick Facts 金毓黻, 性別 ...
金毓黻
Thumb
性別
出生1887年(光緒十三年)
 大清盛京將軍轄區奉天府遼陽州
(今遼寧省燈塔市八家子村)
逝世1962年8月3日(1962歲—08—03)(75歲)
 中國北京市
墓地 中國北京市八寶山公墓
別名字毓紱
號靜庵
齋名靜晤室、千華山館
民族滿族正紅旗
職業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政黨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 ?)
親屬孫女金安平
學歷
  • 遼陽啟化高等小學畢業(1907年)
    奉天省立中學堂畢業(1913年)
    北京大學文科畢業(1916年夏)
代表作
    • 《渤海國志長編》
      《東北通史》
      《中國史學史》
      《宋遼金史》等著作
    • 編有《遼海叢書》
      《奉天通志》
      《明清內閣大庫史料》(第一輯)等。
    • 田余慶合編《太平天國史料》
    • 《靜晤室日記》(金毓黻日記)1993年整理出版
Close

經歷

1887年(光緒十三年)生於奉天府遼陽州八家子村(今遼陽市燈塔市八家子村),屬漢軍正紅旗。1907年,從遼陽啟化高等小學畢業,考入奉天省立中學堂

1913年入北京大學國文系,師從語言學家黃侃,將黃侃視為自己的治學榜樣。

1916年夏畢業後返回東北,任奉天省立第一中學瀋陽第一師範瀋陽女子師範學校等學校教員,後任職於遼寧、黑龍江兩省政府部門。但金毓黻本意並不喜歡從政.把從政看成自己的謀生工具——「余本書生,嗜古成癖,不幸而投身政界⋯⋯實以此為謀生之具,非以其有興味而為之也」閣。[2]

金毓黻從政期間曾組織「東北學社」,創辦《東北叢鐫》,1930年組織人員開始編輯《東北叢書》(即後來的《遼海叢書》),不斷進行渤海史、東北史研究。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金毓黻被日軍軟禁,後被釋放並被獄外監視。在此期間,金毓黻拒絕就任偽職,並專心於《渤海國志長編》的編輯與出版工作。

1936年,金毓黻赴上海,並先後在南京中央大學、四川三台東北大學任教,曾任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主任。

1945年國民黨六大召開前夕,列入朱家驊與陳立夫聯名向蔣介石推薦的98名「最優秀教授黨員」之一[3]

1949年後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1954年,中國史學會公佈第一屆理事會名單,郭沫若擔任主席,吳玉章范文瀾擔任副主席,他擔任常務理事[4][5][6]

1962年8月3日病逝。

治史觀

金毓黻年輕時時代積弊,清廷衰亡,土地淪喪,使得金毓黻更加重視邊疆問題的研究[7]——「溯自遜清之季,國人怵於外患日亟,多喜談邊疆地理」[8]

金毓黻專治朝歷史,他的《中國史學史》受到梁啟超的啟發:「謹依劉、章之義例,緯以梁氏之條目,粗加詮次,以為誦說之資」。

其主張「靺鞨,當亦為沃沮、勿吉之音轉」,認為朝鮮半島北部的沃沮即勿吉,又分北沃沮(黑水等部)、東沃沮(白山等部),東女真當即古代東沃沮的後裔。此指東女真即曷懶甸女真,為唐以前沃沮的後裔[9]

家庭

美國華裔歷史學家金安平是金毓黻的孫女。

著作

  • 1934,《渤海國志長編》
  • 1946,《中國史學史》
  • 1946,《東北通史》
  • 1993,《靜晤室日記》,金毓黻日記整理。

註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