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實證主義(英語:logical positivism),後稱邏輯經驗主義,此二者一同被認為是新實證主義,也被稱為科學經驗主義,是以確證主義為核心的西方哲學運動。1920年代後期開始,一群哲學觀點相似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數學家等組成維也納學派,發展出邏輯實證主義。
維也納學派
維也納學派是由一群哲學家、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由摩里茲·石里克領導而於1924年建立起來的。1936年隨着石里克被刺殺,以及當時納粹勢力對整個奧地利知識界的迫害,這個小組也逐漸消散了。小組的主要成員有古斯塔夫·伯格曼、卡爾納普、赫伯特·費格爾和弗里德里希·魏斯曼等人。儘管維特根施坦並不是其中的一員,但1927年到1929年間,小組同維特根施坦一直保持着定期的討論,並在此之後保持聯繫。
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興趣
維也納小組的興趣重點在於對科學的整合和統一,以及對科學方法的正確描繪。他們認為這些工作將成為諸多形而上學爭論的最終解決方案。這樣一來,哲學的建設性作用就在於對科學理論和語言的分析。邏輯實證主義運動可以被看做是經驗主義哲學的發展。這種發展建立於:
- 對經驗科學其方法的更深刻認識
- 形式邏輯學的發展
這種發展表現在邏輯學對抽象概念進行定義,以及描述合理推論的結構的能力大大增加了。一定程度上,羅素為邏輯實證主義運動奠定了基礎。他的邏輯學和「邏輯構造」(logical construction)概念扮演了尤為重要的角色。
實證原則
邏輯實證主義最顯著的特點體現在「實證原則」上。其觀點是:任何不可驗證的陳述都既非真,也非假,而是沒有實在意義。邏輯實證主義只允許邏輯上的同義反覆或者第一人稱的,從感官經驗得到的觀察結果。由此認為傳統的形而上學和倫理學中的規範命題都沒有實在意義。艾耶爾通過他1936年的著作《語言,真理與邏輯》成為了邏輯實證主義在英語國家的代言人。他將實證原則表達為:
「一個句子,若且唯若它所表達的命題或者是分析的,或者是經驗上可以證實的,這個句子才是字面上有意義的。」[1]
世界的邏輯構造
拋棄掉了形而上學,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人類知識是由邏輯、數學思維和謹慎的經驗觀察組成的。卡爾納普在他所著的《世界的邏輯構造》(Der logische Aufbau der Welt)中描繪了邏輯實證主義者眼裏的人類知識圖景。卡爾納普在書中闡釋了許多方法和步驟,我們通過它們,運用感官觀測來實證(或者至少是證實)關於宇宙如何運行的科學假設的真實性。如此,最終的目標是通過運用數理邏輯的形式化方法,來建立一個嚴格的科學語言以準確地表現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邏輯構造。
美學、神學和情感主義倫理學
實證主義者認為神學命題屬於形而上學的範疇,所以其對待神學命題的態度同形而上學是一樣的。邏輯實證主義在道德哲學上表現為情感主義倫理學。因為價值的屬性無法得到實證,所以道德判斷同形而上學命題一樣,都沒有實在的含義。最初的維也納小組成員裏,只有石里克對倫理學有所關注。他認為倫理學的任務是來描述社會成員表達其關於各種人類行為的情感的方式。美國哲學家斯蒂文森(C.L. Stevenson)在情感主義倫理學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對於美學,艾耶爾這樣說:
「美學詞彙與倫理學詞彙的使用方式是完全相同的。『美麗』、『醜陋』就像倫理學詞彙那樣,並非用來製造關於事實的陳述,而只是來表達特定的情感並且喚起特定的反應。」[2]
對邏輯實證主義的批評
- 對於從感官經驗知識得來的知識,邏輯實證主義不能給出一個滿意的描繪。這同過去的激進經驗主義面臨的問題是一樣的。
- 邏輯實證主義取決於如此服務於科學的邏輯:某個具有特殊威信的證實理論。然而最終誰也沒能提出這樣的理論。
這兩個問題使得準確表述實證原則變得很困難。這使科學哲學家們逐漸意識到,科學理論中的句子,和支持它們的觀察結果之間,存在着一種更加整體主義的,卻並不那麼形式化的關係。當這種關係是某種間接關係的時候,很多形而上學的問題就又捲土重來了。最後,儘管邏輯實證主義允許科學中包含邏輯上必要的陳述,然而邏輯實證主義本身對這些陳述的處理方式卻飽受質疑。
資料來源
參考書目
研究書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