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供應量是在宏觀經濟學中,某一個特定時間點中,貨幣資產的總量。儘管有很多種定義「貨幣」的方法,但標準的測量一般包括了流通貨幣與活期存款。貨幣供應量有3個定義,分別是M0M1M2,但部份地區會定義為M1M2M3

日本的M1、M2

貨幣供應量通常是由中央銀行或政府機構專門記錄和公佈。由於經濟分析師相信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會影響證券的價格水平、通貨膨脹、匯率和經濟週期,因此他們會經常觀察貨幣供應量的變化。

定義

中國大陸

  1. M0 流通中的現金 = 流通中現金
  2. M1 貨幣 = M0+可開支票進行支付的單位活期存款
  3. M2 貨幣和準貨幣 = M1+居民儲蓄存款+單位定期存款+單位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
    註: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住房公積金存款 自2011年10月納入中國大陸M2統計口徑[1]

香港

香港,存款機構分為三類:包括持牌銀行、有限制牌照銀行(RLBs)及接受存款公司(DTCs)。

  1. M1 = 公眾持有的法定貨幣(紙幣及硬幣)+ 持牌銀行客戶的活期存款
  2. M2 = M1 + 持牌銀行的客戶儲蓄及定期存款 + 持牌銀行發出且而非銀行持有的可轉讓存款證(NCDs)
  3. M3 = M2 + RLBs和DTCs的客戶存款 + RLBs和DTCs發出而非銀行持有的NCDs[2]

台灣

依中央銀行現行定義:

  1. 貨幣總計數M1A(Monetary Aggregate, M1A
    M1A = 通貨淨額(社會大眾手中持有的通貨)+ 企業及個人與非營利團體存在銀行與基層金融機構之支票存款及活期存款
  2. 貨幣總計數M1B(Monetary Aggregate, M1B
    M1B = M1A + 活期儲蓄存款
    (目前只有個人及非營利團體可以開立儲蓄存款帳戶)
  3. 貨幣總計數M2(Monetary Aggregate, M2
    M2 = M1B + 準貨幣
    (準貨幣 Quasi-money 是指可無條件立即按等價兌換成狹義貨幣的貨幣性資產,例如定期性存款、外匯存款、郵政儲金等,其流動性較狹義貨幣低,多以價值儲藏為目的;惟受金融自由化與國際化影響,部分準貨幣資產與狹義貨幣間之分際已日趨模糊。)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