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氏古菱齒象,(學名:Palaeoloxodon naumanni,日語:ナウマン象,英語:Naumann's elephant[1]),屬於古菱齒象屬,在430000-24000年前的更新世中到晚期是日本列島的特有物種,現已滅絕。海因里希·諾曼英語Heinrich Edmund Naumann日本神奈川縣橫須賀市最早發現該物種的化石,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這個物種。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二名法 ...
諾氏古菱齒象
化石時期:更新世中期-晚期 0.43–0.024 Ma
Thumb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長鼻目 Proboscidea
科: 象科 Elephantidae
屬: 古菱齒象屬 Palaeoloxodon
種:
諾氏古菱齒象 P. naumanni
二名法
Palaeoloxodon naumanni
(Kamei, 1978)
異名
  • Elephas namadicus naumannni Makiyama, 1924
Close

概述

種系發生學研究結果顯示古菱齒象屬非洲象的關係比與亞洲象猛獁象的關係接近,不過也有部分基因來自猛獁象。[2]和猛獁象一樣,這種大象也具有皮下脂肪層和較長的皮毛,可以適應寒冷的環境。[3]它們有一對長長的牙,頭上有一塊凸起。[3]牙的長度超過2.4 m,直徑超過20 cm,[4]比平均長2.5-3米的亞洲象小一些。它們生活在亞寒帶針葉林和寒溫帶落葉林的混交林中。[5]

諾氏古菱齒象的祖先通過陸橋從歐亞大陸遷徙到日本; 隨後,海平面上升、陸橋被淹沒,它們就獨立演化,擴散至全日本。這種大象的化石,曾在長野縣野尻湖英語Lake Nojiri附近,與許多石器、骨器一起出土,說明當時的土著獵殺這種大象。[4]

諾氏古菱齒象遍佈日本群島。在北海道,在晚更新世,它曾與真猛獁象交替出現,間冰期出現它,冰期出現猛獁象。[6]

發現和命名

這種大象最早的化石記錄是在1860年,發現於日本橫須賀市和瀨戶內海海底。海因里希·諾曼英語Heinrich Edmund Naumann在其1882年的論文《關於古代日本的大象》中研究報道了這些化石,諾氏認為這些化石是象屬納瑪象Elephas namadicus)。[7]1924年,槙山次郎日語槇山次郎研究了靜岡縣濱松市出土的化石,在其論文《記遠江佐浜的大象化石》中認為這種大象是納瑪象的一個亞種,將它定名為諾氏納瑪象(Elephas namadicus naumannni)。[8]同年松本彥七郎日語松本彦七郎提出古菱齒象屬不是象屬,而是非洲象屬的一個亞屬,並將這個亞種作為這個亞屬的模式種,名為諾氏納瑪非洲(古菱齒)象(Loxodonta (Palaeoloxodon) namadicus naumannni )。[9]1937年,鹿間時夫又提出古菱齒象屬是單獨的一個,將此亞種命名為諾氏納瑪古菱齒象(Palaeoloxodon namadicus naumannni)。1978年,龜井節夫日語亀井節夫根據野尻湖發現的化石,認為諾氏納瑪象其實是一個新的物種,將它定名為諾氏古菱齒象(Palaeoloxodon naumanni[10]

演化與滅絕

已知最早的個體來自MIS 12,大約430000年前,取代了數十萬年前就從東亞大陸到達了的劍齒象[11]最年輕的個體距今大約24000年,屬於末次冰盛期早期階段。[12]

另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