裲襠,亦稱「兩當」,是古代東亞文化圈特有的一種服飾。裲襠始於漢朝末期,最早起源於古代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部落,在魏晉南北朝時代起開始逐漸流行,並在中國一直持續使用至唐宋時期[1]。
此條目可參照日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9年12月27日) |
中國
裲襠如同「馬甲」,是一種類似於坎肩或背心的服式[1]。目前關於「裲襠」一詞的最早記載可見於東漢時期劉熙的《釋名》,當中曾提到「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由此可知裲襠類服飾的基本特點,即由前胸和後背兩片罩衣組成。裲襠的前後兩個衣片一般在肩部通過帶子或扣子連接起來。
裲襠可分爲「裲襠鎧」或「裲襠衫」,前者是一種鎧甲[2],而後者則是一種衣衫[3]。二者在大致結構上大同小異,主要區別是製作材料。
裲襠衫在南北朝時代民族融合的背景下左、右衽皆有之。其設計一般長至膝上,寬袖直領,穿着時左右兩臂均露在外面[3]。在出土的陶俑中便有不少身着裲襠衫,腰系革帶,下穿大口褲的官吏形象。除此之外,也可見到婦女身穿裲襠衫的出土實物和文獻記錄[4][5]。
日本
裲襠(日語: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