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哺乳動物物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埃塞俄比亞狼(學名Canis simensis),又名埃塞狼、阿北西尼亞胡狼或西門豺,是非洲特有的一種犬屬。由於過去在分類上的不明,故曾以「狼」或「豺」來命名,但近年相信牠們應該是灰狼的親屬。牠們分佈在埃塞俄比亞海拔3000米以上的非洲高山地區[2],是生態系統中的頂尖掠食者。牠們是犬屬中最為瀕危的[3],只餘下7個群落共約550隻。最大的群落位於埃塞俄比亞南部的貝爾山(Bale Mountains),另外的群落則在北部瑟門山(Semien Mountains)及其他地區。1990年在貝爾山國家公園爆發的狂犬病在兩星期內就令牠們的數量由440隻減少至160隻。
最初的分子研究顯示埃塞俄比亞狼是灰狼的後裔。[4]較近期的研究卻顯示情況未必是這樣:雖然牠們是狼的近親,但有可能早於300-400萬年前就已經分支出來。[5]
埃塞俄比亞狼中等體型,外觀像郊狼。[6]牠們重11-19公斤[3],公狼比雌狼大約20%。[6]頭顱骨扁平,顱蓋骨呈圓柱狀。冠狀脊成直線,枕間骨稍稍突出。牙齒細小及疏落,適合牠們大量吃齧齒目的食性。齒式為3/3-1/1-4/4-2/3,有時沒有後臼齒。犬齒尖利,平均長19毫米。耳朵尖闊,耳廓很厚。前肢有5趾,後肢有4趾。[6]
埃塞俄比亞狼的面部、耳朵及背部呈赭黃色至銹紅色,腹部呈白色至淡薑色。面頰上有白色小點,眼下有彎月狀的斑紋。隨着年紀及社會地位的增長,其紅白色的對比越為明顯。雌狼較為淡色。尾巴上有赤色的短紋,末端呈黑色。牠們有短的針毛及厚的絨毛,可以抵受低至-15℃的氣溫。[6]
埃塞俄比亞狼雖然主要是獨自覓食的,但會成群的生活及保護地盤。這與一般為了覓食而聚居的食肉目有所不同。在偏遠的地方,牠們的群落平均有6隻成年,1-6隻幼狼及1-13隻小狼。一般而言,群落都是由同一家族的公狼組成,性別比例為每2.6隻公狼就有1隻雌狼。[3]
在繁殖季節期間,群落之間的交往會變得頻繁,且十分接近其巢穴。繁殖季節過後,群落之間會彼此防衛,並會在打鬥時不時吠叫。[3]
公狼不會離開原有的群落,雌狼則會在2歲大時離開及加入其他群落。[6]
雌性的領袖在群落內只會跟公狼領袖交配,但卻與其他群落的任何公狼也可以交配。接近70%的交配都是涉及群落以外的公狼。所有群落內的成員都會協助照顧小狼,其他雌狼有時也會協助餵乳。雌狼一年只會生育一次,每次生2-6隻小狼,妊娠期為2個月。雌狼會在巢穴內生育。巢穴是往往是在岩石下或是在石縫間的地上挖掘的。牠們會定時將小狼遷往其他巢穴,最遠可達1300米以外的地方。[3]
埃塞俄比亞狼幾乎衹吃日間出沒的齧齒目。96%的獵物都是當地的大頭速掘鼠[3],其次是東非鼴鼠。其他的獵物包括黑刺剛毛鼠、布氏壟鼠、多種非洲沼鼠屬、斑剛毛鼠、幼鳥、埃塞俄比亞野兔、蹄兔、幼生灰小羚羊、山葦羚及山地羚。牠們有時也會吃莎草科的葉子來幫助消化。[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