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阿尤布王朝第一位苏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薩拉赫·阿丁·優素福·伊本·阿尤布(阿拉伯語:صلاح الدين يوسف بن أيوب / ALA-LC:Ṣalāḥ ad-Dīn Yūsuf ibn Ayyūb;庫爾德語:سەلاحەدینی ئەییووبی / ALC-LC:Selahedînê Eyûbî;1130年代[1]—1193年)是一位庫爾德人君主和軍事指揮官,通稱薩拉丁(Saladin),埃及阿尤布王朝的第一位蘇丹及敘利亞的第一位蘇丹,1174年-1193年在位。阿尤布王朝是得名自他父親納伊姆·阿丁·阿尤布。
薩拉丁被視為是埃及歷史的民族英雄,出生在摩蘇爾,其本身是庫爾德人而非埃及人。他在阿拉伯人對抗十字軍東征的過程中,表現出卓越的領袖作為、騎士風度、軍事才能,因此聞名於基督徒和穆斯林世界。他為人慷慨,從不吝惜錢財,死後的財產只有幾個第納爾,還不夠支付葬禮費用。
他是庫爾德族的穆斯林[2][3][4],也是首位成為埃及及敘利亞蘇丹的庫爾德族人,阿尤布王朝的建立者,在黎凡特之役中,領導穆斯林及阿拉伯人對抗來自法國與歐洲的十字軍。在權力最鼎盛時期,其蘇丹國包括了埃及、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庫爾德斯坦、希賈茲及也門。
在哈丁戰役中,薩拉丁所領導的軍隊收復了自法蒂瑪王朝期間被十字軍佔領長達八十八年的巴勒斯坦。雖然耶路撒冷的十字軍王國仍持續了一段時期,但他們在哈丁之役中的戰敗,成了這場穆斯林與十字軍戰爭的轉捩點。也因此薩拉丁在庫爾德族、阿拉伯及穆斯林文化中均享有盛名。薩拉丁是虔誠的遜尼派穆斯林,但其義行及高貴的行為在基督教經典中也可發見,尤其是在卡拉克攻防戰中的着墨甚多;雖說是十字軍的敵人,也贏得了不少對方的敬重,例如獅心王理查,被認為是體現古老騎士精神的最好範例。
現代與近代均可找到許多作品描述薩拉丁的生平,偏向正面評價的史學家有Al-Qadi al-Fadil的作品Ascalon,和Imad al-Din al-Isfahani與Ibn Shaddad,但美索不達米雅的法學家伊本·艾西爾(Ibn al-Athir)作品裏的薩拉丁則呈現比較兇殘的樣貌。
1138年,薩拉丁出生於庫爾德人的家庭,地點在底格里斯河邊的提克里特(今伊拉克薩拉赫丁省省會)。他前往大馬士革完成學業,並在努爾丁國王的宮廷服務十年,以其對遜尼派經文的興趣而著名。
1160年,努爾丁派遣薩拉丁的叔父謝爾庫赫去埃及作戰,他隨行學習軍事。1169年,他取代法蒂米王朝的哈里發和他叔父成為埃及總督,那時耶路撒冷的拉丁人國王阿馬爾里克正要入侵埃及。
起初,薩拉丁的政權很不穩固,沒人認為他能長久待在埃及。因為,在之前多次的權力更迭裏,宰相們勾心鬥角扶植許多哈里發繼承人。其次,薩拉丁領導的是外國軍隊,無力控制埃及的什葉派軍隊,後者仍效忠失勢的法蒂米王朝哈里發。再者,薩拉丁雖掌控統治權,但名義上附屬於巴格達阿拔斯帝國的哈里發,以及贊吉王朝蘇丹努爾丁。1171年9月,努爾丁去世,薩拉丁受近衛軍支持發動政變。1174年成功奪權,穆斯林教長們宣佈他繼位為蘇丹。阿尤布王朝從此建立。
其後,薩拉丁收復敘利亞和兩河流域的大部分,發動聖戰抵抗十字軍。1187年,他俘虜耶路撒冷國王居伊和聖殿騎士團團長熱拉爾·德·里德福爾,重新收復聖城耶路撒冷。歐洲震動,導致其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192年9月,雙方簽定三年三個月的和約,獅心王理查帶著真十字架撤退,約定三年後回來一決雌雄,但薩拉丁在1193年3月4日病逝於大馬士革而無法實踐。1199年4月6日,獅心王理查戰場中箭後死於傷口感染。
在十九世紀,薩拉丁因為其對抗十字軍以及其慷慨,有着騎士精神的形像。薩拉丁在中古時期並不出名,但在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的劇本《智者納坦》(1779)及沃爾特·司各特的小說《十字軍英雄記》(1825)有比較正面的形象。當代對薩拉丁是以這些文學作品為準。依照約納舍恩·萊里-史密斯的說法,司各特對薩拉丁的描述是:「十九世紀自由派的歐洲人,但中古時期的西方人會對其印象不佳。」[6]。十字軍在1099年攻克耶律撒冷時曾進行屠殺,但薩拉丁大赦天主教徒,也讓一般的天主教徒自由通行,甚至是戰敗的基督教軍隊,只要可以付出事先提出的贖金即可(正教會因為反對十字軍,薩拉丁對正教會的待遇更好。)塔里克·阿里的小說《The Book of Saladin》提出了有關薩拉丁及當時世界的有趣觀點[7]。
儘管薩拉丁和基督教的君主的信仰不同,但薩拉丁獲得了基督教君主的尊敬,特別是獅心王理查。理查曾稱讚薩拉丁是位偉大的王子,是伊斯蘭世界最偉大也最有權力的國王[8]。薩拉丁也說沒有任何一個基督教的國王比獅心王理查偉大。在二人簽訂條約後,雙方互贈許多禮物以表尊敬,但兩人再也沒有再見面。在1191年4月,一位法蘭克婦人的三個月嬰兒從帳篷中被偷走,被賣到市場中。獅心王理查要她去找薩拉丁表達其委屈。根據Bahā' al-Dīn的敘述,薩拉丁自己出錢將嬰兒贖了回來。
他將嬰兒還給婦人,婦人抱起時淚流滿面,將嬰兒抱進她的胸前。人們看着他們,開始哭泣,我站在他們之中,薩拉丁找了一匹馬給婦人,婦人就騎回營地去了[9]
1898年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造訪薩拉丁的墓,表示其敬意[10]。此次的造訪再加上反帝國主義的情緒,讓阿拉伯的民族主義者將薩拉丁視為對抗西方的英雄。他們認知的薩拉丁形象是由沃爾特·司各特及當時的歐洲人創造的浪漫角色,忽略了薩拉丁本身是庫爾德人的事實[11]
現代的阿拉伯國家用各種方式紀念薩拉丁,多半也是以十九世紀西方所描繪出來的形象為基礎[12]。像伊拉克行政區劃中包括薩邁拉及提克里特的薩拉赫丁省都是因他而得名,而伊拉克庫爾德斯坦最大城市艾比爾的薩拉丁-艾比爾大學也是紀念薩拉丁。
有些和薩拉丁有關的建築物仍存留在現在的城市中,薩拉丁最早強化的開羅城堡(1175–1183)有圓頂,景觀相當優美。在敘利亞即使最小的城市也有一個可以抵抗入侵的城塞,薩拉丁將這個設施引入埃及。
雖然阿尤布王朝在薩拉丁死後只多存留了57年,但有關薩拉丁的事蹟仍在阿拉伯世界中流傳,一直到今天。隨着20世紀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興起,部份原因也和阿以衝突有關,薩拉丁的英雄事蹟成為新的記號。薩拉丁從十字軍手中奪回巴勒斯坦的事蹟,用來鼓舞今日的阿拉伯人,對抗讓猶太人在巴勒斯坦重建以色列的錫安主義。而且薩拉丁時期阿拉伯的統一及榮耀也成為阿拉伯民族主義(如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一個完美的符號。像埃及1984年後的國徽上就有代表薩拉丁的薩拉丁之鷹、而阿聯、伊拉克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及也門的國徽都有類似的薩拉丁之鷹。
微軟旗下知名的《世紀帝國II:帝王世紀》中的劇情,以一名被俘虜的十字軍成員的口中,傳述薩拉丁跟他麾下的伊斯蘭戰士,比歐洲的任何貴族更注重騎士的精神,用來諷刺十字軍東征的歐洲人因宗教狂熱而引起的嗜血。在遊戲中,有關十字軍東征的全線劇情,除了薩拉丁之外,另外一個是巴巴羅薩(「紅鬍子」腓特烈一世),在「巴巴羅薩」最後的主線劇情中,將國王的遺體放在醋桶中,運到圓頂清真寺,算是達成國王到達耶路撒冷的夢想。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