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姓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肖姓,中國大陸常見姓氏之一,在河北尚義,山東平邑、龍口、淄博,重慶,內蒙古烏海,安徽涇縣,江西金溪,廣東澄海,廣西田林,雲南隴川、瀘水、河口等地均有分佈。除漢族外,滿族、蒙古族、回族、壯族、苗族、瑤族、佤族、水族、侗族、拉祜族、普米族、土家族、錫伯族等多個民族也有此姓。[1]
姓氏 | |
肖 | |
《百家姓》中無此姓 | |
金文中,「肖」曾是「趙」姓的一種寫法[2]。古代,「肖」作為一個姓氏,姓氏典籍中少有記載,最早為明代萬曆年間凌迪知的《萬姓統譜》卷103:「肖:漢,肖安固。肖始、肖玉、肖雩、肖同(俱陳留人,見《印藪》)。明,肖靖,襄城人,宣德中解元。」[3]。《遼史》中有女巫名為「肖古」,「肖」是否為其姓氏不詳[a]。清代《氏族略》中有「肖氏:肖雅奇,鑲黃旗漢軍,任三等護衛」的記載。1921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錄有「肖姓」,但其所列舉的肖乃台其實是名字而非姓氏[4]。
清代開始,北方民間開始有將「蕭姓」寫作「肖」的,讀音與「蕭」相同[2]。1960年起,中國大陸提出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1977年12月20日有關方案實施,在「二簡字」中「蕭」的所有義項都被合併到「肖」字,從而很多蕭姓人口的姓氏被改為肖姓。到1986年二簡字被正式廢除,但改為肖姓的蕭姓族人很多並未恢復原姓。根據《簡化字總表》規定「蕭」簡化作「萧」,《現代漢語詞典》等中國大陸權威詞典已經將肖姓從蕭姓單列出來。
根據《中國古今姓氏大辭典》引用《中國人的姓名》記載,佤族肖姓由「希奈」[b]而改,分佈於雲南滄源、瀾滄等地方;普米族肖姓則出自「巴落瓦支」氏。[1]
韓國肖姓本貫「濟州肖氏」的始祖為元朝時期到濟州島定居的漢族人肖古道(초고도),肖古道的先輩原為趙姓,在肖古道的十數代前改姓肖。
金文中的「肖」姓一般直接釋讀為「趙」[2]。《萬姓統譜》中肖姓列於「去聲·十八嘯」,即讀作「Xiào」,《氏族略》中歸為去聲,也為「Xiào」,2007年台灣的內政部戶政司出版的《全國姓氏要覽》中「肖」姓也被標音為「Xiào」,即「嘯」音。《中國古今姓氏大辭典》中「Xiāo」和「Xiào」兩音均有收錄,並稱「Xiāo」音的為常見姓氏,「Xiào」音的為罕見姓氏[1]。
1986年,二簡字被正式廢除,但改肖姓的蕭姓族人很少有人改回蕭姓。根據中國政府關於戶籍的相關規定,改名糾錯要以戶籍歷史檔案、戶口本、土地證等紙質原始檔案為主,只有宗譜證明、祖先牌位、祖墳碑文等均不足以作為證明[7];而在1990年代,戶籍歷史檔案都由鄉鎮政府負責保管,因此有些檔案出現了缺失、遺漏等現象[8],很多希望改回蕭姓的人無法提供戶籍部門要求的相關資料。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言文字管理司回覆稱,由於「肖」和「蕭」均為現行規範漢字,不存在簡繁關係,改變姓氏用字涉及戶籍、郵政、銀行、教育等諸多領域,建議按照「名從主人」的原則,希望變更的按照戶籍管理的相關規定申請,不希望的予以保留[9]。近年來,由於各地蕭氏宗親會的活動,「糾肖復蕭」成功的案例屢有報道[10][11][12],但也有很多人因為更改手續複雜,放棄更改[13]。各地公安部門對於「糾肖復蕭」的態度則是不提倡也不反對,提出申請的才可能更改,但各地的難易程度有所不同[14]。據稱,至2022年,福建、廣西、廣東等地已有100餘萬名蕭氏人口順利恢復為蕭姓[1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