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基督教的福音書中,耶穌的事工開始於他在約旦河附近的猶地亞(猶大)受洗,並與門徒進行最後的晚餐後於耶路撒冷結束。[1]路加福音(3:23)說,他的事工開始時「約30歲」。[2][3]耶穌年表通常認為他的事工開始日期在公元27-29年左右,結束於公元30-36年。[2][3][4][5]
耶穌早期的加利利事工從他受洗後開始,這時,他從猶地亞(猶大)沙漠回到加利利。[6]在這個早期階段,他在加利利附近傳道,並招募他的第一批門徒與他同行,最終形成了早期教會的核心,[1][7]因為人們相信在耶路撒冷分散的門徒都在教區。從馬太福音第8章開始,記載了耶穌加利利的主要事工,包括確定十二使徒,並記載了耶穌在加利利的主要事工。[8][9]最後的加利利事工階段是在施洗約翰去世後開始的,這時耶穌準備去耶路撒冷。[10][11]
在後期的猶地亞(猶大)事工中,耶穌經過猶地亞開始了他最後到耶路撒冷旅程。[12][13][14][15]在後期比利亞事工中,耶穌在到耶路撒冷的途中從加利利海沿約旦河約走了三分之一時,回到他受洗的地方。[16][17][18]
耶路在耶路撒冷的最後事工有時被稱為受難周,它從耶穌凱旋進入耶路撒冷開始。[19]福音書更為詳細地記載最後事工的細節,而不是別的時期。福音書文本的三分之一是用來描寫耶穌在耶路撒冷的生命最後一周。[20]
福音書將耶穌事工的開始放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猶地亞地區的鄉村,靠近約旦河。[1]
福音書將施洗約翰的事工作為耶穌的先驅,耶穌受洗標誌着耶穌事工的開始,之後,耶穌到處行走、傳道和行神跡。[1][21][22]
耶穌受洗一般被認為是他事工的開始,而他與門徒在耶路撒冷的最後晚餐被認為是事工結束。[1][21]然而,一些學者還考慮將耶穌的復活與升天之間的時段作為耶穌的事工。[23]
路加福音3:23說,耶穌事工開始時「約30歲」。[2][3]人們用不同的方法來估計耶穌事工的開始日期。[2][24][25][26]其中一種方法是將路加福音的信息與Tiberius帝的歷史數據相結合,得出的日期是公元28-29年;而另一種獨立的方法則基於約翰福音的陳述以及弗拉維奧·約瑟夫斯關於耶路撒冷神殿的歷史信息,得出的日期是公元27–29年。[3][4][24][25][27][28]
在新約中,最後的晚餐的日期非常接近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日期(因此得名最後的晚餐)。學者估計十字架事件日期一般在公元30-36年。[29][30]
三個對觀福音只是提到他事工中的一個逾越節,而約翰福音提到三個,這暗示了耶穌事工有三年的時間。[21][31]然而,對觀福音不一定只有一年的事工,諸如Köstenberger這樣的學者認為約翰福音只是提供了一個更詳細的論述。[21][22][32]
在耶穌事工期間,統治加利利和比利亞的分封王是希律·安提帕斯,他在公元前4年的希律大帝去世後受羅馬皇帝奧古斯都授予兩地而獲得王位。[33]
福音書將施洗約翰的事工作為耶穌的先驅,耶穌的受洗標誌着事工的開始。[1][21][22]
在使徒行傳10:37-38中,聖彼得在在百夫長哥尼流家進行講道,他概述了耶穌的事工,並提到了耶穌的教導在「約翰宣傳洗禮以後,從加利利起,傳遍了猶太(猶地亞)」,他提到神以「聖靈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穌」,還提到耶穌如何「行善事」。[34]
約翰福音1:28指明施洗約翰施洗的地方是「約旦河外伯大尼」。[35][36]這不是耶路撒冷東部的伯大尼村,而是伯大尼城,也稱為比利亞(Pera)的Berebara。[36]比利亞是約旦東部的一個省,橫跨撒馬利亞的南部,雖然新約沒有提到比利亞的名字,但約翰福音3:23在提到約翰在撒冷的哀嫩也(Enon near Salim)施洗,「因為那裏水多」。[35][36]一世紀的歷史學家弗拉維奧·約瑟夫斯也在《猶太古歷》(18章5.2)中寫道,施洗約翰被監禁,然後在比利亞的邊界Machaerus被殺。[37][38]
路加福音3:23和路加福音4:1表明耶穌在受洗期間可能在約旦河附近活動。約翰福音1:35-37中,他第一次遇到施洗約翰的門徒,「兩個門徒聽見他的話,就跟從了耶穌」。[39][40][41]假設在耶路撒冷發生了兩次潔淨聖殿,那麼,最可能提到早期的猶太(猶地亞)事工可能是約翰福音2:13-25。[42][43][44]
當耶穌從耶路撒冷沙漠回到加利利,拒絕了撒旦的試探後,早期的加利利事工開始了。[6]在這個早期階段,耶穌在加利利傳道,馬太福音4:18-20寫道,他的第一批門徒遇見他,開始與他一起遊走,最終形成早期教會的核心。[1][7]
約翰福音將迦拿的婚禮作為耶穌早期回到加利利傳道工作的第一個神跡[45][46]在加利利有幾個村莊(例如Kafr Kanna)被認為是迦拿。[47][48]
耶穌回到加利利是在施洗約翰被逮捕後。[49]耶穌的早期教導導致在家鄉被拒絕,路加福音4:16-30記載耶穌在猶太會堂說:「沒有先知在自己家鄉被人悅納的」,人們拒絕了他。
在這個早期階段,耶穌的名聲開始傳遍加利利。在馬可福音1:21-28和路加福音4:31-37中,耶穌去了迦百農,在那裏人們「很稀奇他的教訓,因為他的話里有權柄」。他在迦百農的猶太會堂中趕鬼,接着醫治了彼得妻子的母親。[50][51]
路加福音5:1-11記載了打魚的神跡,之後耶穌對彼得說:「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彼得撇下他的網跟隨耶穌,此時跟着耶穌的還有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52][53][54]
這個時期的事工包括山上寶訓(馬太福音中耶穌的主要話語),以及在路加福音中的平原佈道。[7][55]山上寶訓涵蓋了馬太福音的第5,6和7章,是馬太福音五個話語中的第一個,是新約中耶穌最長的教導。[55]它包含了許多耶穌的道德教導,包括天國八福以及廣泛誦讀的主禱文。[55][56]
在馬太福音的山上寶訓中有天國八福,在路加福音中平原佈道中出現四個類似四福,其後有與四福相對的四禍。[57]天國八福體現了耶穌對憐憫、靈性和同情的教導的最高理念。[57][58]
加利利的主要事工,也稱為加利利大事工,它從馬太福音第8章開始,在山上寶訓後直到施洗約翰之死的一系列活動。[8][9]
這個時期的開端包括「治百夫長的僕人」(8:5-13)和「平靜風和海」(馬太福音8:23-27),兩者都涉及信心和恐懼的主題。當百夫長請求「遠距離醫治」而顯示對耶穌的信心時,耶穌稱讚他極大的信心。[59]另一方面,當耶穌的門徒顯示出對加利利海風暴的恐懼時,耶穌命令風暴停止後,教導他們需要更多信心。[60][61]
在這個時期,耶穌仍在聚集十二門徒,馬太被召出現在馬太福音9:9。[62]耶穌和法利賽人之間的衝突和批評仍舊繼續,例如,他們批評耶穌與「公眾和罪人」來往,藉此耶穌回答說:「康健的人用不着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經上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差遣十二使徒與耶穌在門徒中初步選出十二門徒有關。[63][64]耶穌出去山腰祈禱,向上帝祈禱了一夜之後,他呼召門徒,選擇出十二門徒。[65]
在使命的話語中,耶穌吩咐馬太福音10:2-3中提到的十二使徒從城市到城市和講道,路上不要攜帶任何東西。[8][9]另一方面,路加福音10:1-24提到了主差遣七十個門徒,記載了耶穌任命了更多的門徒,讓他們成對地外出傳道,在耶穌到達之前進入村莊中。[66]
在馬太福音11:2-6中,施洗約翰的兩個使者來問耶穌他是否是人們期待的彌賽亞:「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67]耶穌回答說:「你們去,把所聽見、所看見的事告訴約翰,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68]接下來,耶穌開始對眾人說洗禮的事情。[69]
這個時期有豐富的比喻和教導,包括「比喻的話語」,從馬太福音13:1開始提供了許多天國的比喻。[70][71]這包括撒種、稗子的比喻,芥菜種的比喻和面酵的比喻,藏寶于田與尋珠的比喻和撒網的比喻。[71]
在加利利的主要事工結束時,耶穌回到家鄉拿撒勒。他的智慧在那裏得到承認,但被質疑和拒絕。
最後的加利利事工從約翰施洗約翰去世後開始,這包括馬太福音14中「給五千人吃飽」和 「耶穌履海」的事件。[10][11]在聽到施洗約翰死後,耶穌獨自乘船退回到Bethsaida附近的一個偏僻地方,在那裏他向從城鎮步行跟隨他的人說話,並用一個男孩帶來的「五餅二魚」讓所有人吃飽 。[73]
在這之後,馬太福音14:22-23,馬可福音6:45-52和約翰福音6:16-21中描寫了「水上行走」的故事,在這個事工階段,發展耶穌和門徒之間的關係是重要一步。[74]這個情節強調了信心的重要性,他指出,當彼得在水上行走時如果失去信心,擔驚受怕,就會沉下去。事件結束後,門徒增加了對耶穌的信心,在馬太福音14:33中,他們說:「你真是神的兒子了!」。[75]
這一時期的主要教義包括馬太福音15:1-20和馬可福音7:1-23中的污穢話語。在回應一個法利賽人的指控時,耶穌說:「入口的不能污穢人,出口的乃能污穢人。」[76]
在這個情節後,耶穌撤回到地中海附近的「推羅和西頓的境內」,在那裏,「耶穌誇獎迦南婦人的信心」發生在馬太福音15:21-28和馬可福音7:24-30。[77]這個故事是個例子,說明耶穌如何強調信心的價值,他告訴婦人:「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77]在路加福音17:11-19清潔十個麻瘋病人中,信心的重要性也得到強調。[78][79]
在馬可福音中,耶穌經過西頓後進入了加利利東南方十個城市的Decapolis地區,在馬可福音7:31-37中記載了耶穌在那個地方治療聾啞的神跡。治癒後,門徒說:「他所做的事都好,他連聾子也叫他們聽見,啞巴也叫他們說話!」。這個故事是一系列神跡中最後一個,這些神跡導致了彼得在馬可福音8:29中宣佈耶穌為基督。[80]
在這個時期,耶穌開始他最後到耶路撒冷的旅程,他繞過撒馬利亞,通過比利亞和猶大(猶地亞)到耶路撒冷。在這個時期的開端,耶穌第一次預言了自己的死亡,這個預言導致了另外兩個事件;最後的預言是在耶穌最後一次進入耶路撒冷之前,也就是他被釘十字架的那周。[81][82]在馬太福音16:21-28和馬可福音8:31-33中,耶穌教導他的門徒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83]
在這一時期的後期,也就是三個對觀福音的中部,兩個相關的事件標誌着耶穌事工的轉折點:彼得的懺悔和耶穌的顯聖容。[12][13][14][15]這些事件開始於加利利海以北的凱撒利亞-腓立比(Caesarea Philippi)境內,這是耶穌在耶路撒冷的最後一次旅程,這次旅程的結束是耶穌的受難和復活。[84]這些事件標誌着耶穌開始逐漸將自己的彌賽亞身份向門徒揭示;並預言了他的受難和死亡。[12][13][84][85][86]
彼得的懺悔從馬太福音16:13,馬可福音8:27和路加福音9:18中耶穌和門徒之間的對話開始。耶穌問門徒:「人說我人子是誰?」 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84][87][88]在馬太福音16:17中,耶穌因為彼得的回答而祝福他,並說:「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在祝福彼得時,耶穌不僅接受彼得歸給他的「基督」和「上帝的兒子」的頭銜,而且宣佈宣佈了一個神聖的啟示,指出他在天上的父已經向彼得顯明了它。[89]這時,耶穌通過肯定兩個頭銜都是來自神聖的啟示,從而明確地宣稱自己是基督和上帝的兒子。[89][90]
在馬太福音發生了這個事件之後,耶穌也選擇彼得為使徒的領袖,並說「在這塊岩石上,我要建造我的教會」。[33]在馬太福音16:18中,耶穌繼續說:「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這裏使用的「教會」(希臘語ekklesia)一詞在馬太福音18:17中又出現了一次,指的是當時的信徒群體。[91]
在彼得宣告耶穌是基督後,耶穌顯聖容記述是接下來的重大事件,它出現在馬太福音17:1-9,馬可福音9:2-8和路加福音9:28-36中。[13][85][86]耶穌帶着彼得和另外兩個使徒,一起到了一座沒有寫出名字的高山上。一旦在山上,馬太福音(17:2)說耶穌「變了形象,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忽然,有摩西、以利亞向他們顯現,同耶穌說話。」[85]路加福音在描述耶穌的榮耀狀態時是具體的,路加福音9:32寫道:他們「看見耶穌的榮光」;[92]「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他們進入雲彩里就懼怕。有聲音從雲彩里出來,說:『這是我的兒子,我所揀選的 ,你們要聽他!』」[85]
耶穌「改變相貌」不僅支持了耶穌作為神的兒子的身份(如他受洗時天上傳來的聲音一樣),而且「要聽他」的吩咐表明了他是上帝的使者。[93] 這一切由於以利亞和摩西的顯現而變得更加重要,因為這向使徒指出,耶穌發出的是上帝的聲音,而不是以利亞或摩西的聲音,因為他與上帝是父子關係,所以人們應該聽從它。[93]彼得後書1:16-18回應了同樣的信息:在變形中,上帝賦予了耶穌特殊的「榮耀與榮耀」,這是上帝將耶穌抬高到到高於所有他創造出的力量的一個轉折點。[94]
後期猶太(猶地亞)事工中的許多事件都自路加福音,但是一般來說,路加福音記載的這些事件沒有提供足夠的地理信息讓人們確定這是在比利亞,儘管學者們普遍認為耶穌從加利利到耶路撒冷時途經比利亞。[18]然而,約翰福音說明他回到受洗的地方,約翰福音10:40-42說,「有許多人來到他那裏,他們說:『約翰一件神跡沒行過,但約翰指着這人所說的一切話是真的。』」[16][17][18]考慮到約翰福音1:28和3:23記載的在Bethabara和Ænon的施洗活動,耶穌受洗的地區推斷為比利亞地區附近。[35][36]
這個時期的事工包括關於教會的話語,在這個話語中,耶穌預言了未來的信徒群體,並解釋他的使徒的領導作用。[70][95]這包括馬太福音18中「迷路的羊」和「不憐憫人的必不蒙憐憫」的比喻,它同樣指的是天國。這個話語的一般主題是期待未來的追隨者群體,以及使徒在領導過程中的角色。[95][96]
耶穌在馬太福音18:18中對使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這說話強調謙卑和自我犧牲的重要性,這是作為他所期待的群體內的美德。這句話也教導:在神的國中,個人的謙卑是重要的,而不是社會地位和影響力。[96]
在這段時期結束時,約翰福音11:1-46記載了拉撒路復活事件,這時耶穌將埋葬四天後的拉撒路復活。[19]在約翰福音中,拉撒路的復活是「七個神跡」的高潮,逐漸證實了耶穌的身份是上帝的兒子和人們期待的彌賽亞。[97]這也是一個關鍵的事件,它引起一系列事件,導致人群歡迎耶穌凱旋門進入耶路撒冷——也導致了該亞法(Caiaphas)和猶太公會(Sahedrin)作出殺死耶穌的計劃(耶穌被釘十字架)。[98]
在傳統中,耶穌在耶路撒冷的最後事工被稱為受難,它開始於在一周開始時耶穌凱旋進入耶路撒冷和最後的晚餐,它用禮拜儀式將這周標記為聖周。[19][99][100][101][102][103]福音書特別注重耶穌在耶路撒冷的生命最後一周的敘述,敘述幅度約佔四福音的三分之一,體現了這在早期教會的基督教思想中的神學意義。[20][104]
約翰福音12:9-11記載,在到達耶路撒冷之前(在拉撒路從死里復活後),眾人聚集在耶穌旁邊,信靠他。第二天,眾人在耶路撒冷聚集歡迎耶穌,這時他從橄欖山下來,走向耶路撒冷(馬太福音21:1-11,馬可福音11:1-11,路加福音19:28-44和約翰福音12:12-19)。[99][100][101][105]路加福音19:41-44記載,當耶穌接近耶路撒冷時,看見城,就為它哀哭,預示耶路撒冷將要到來的苦難。[99][101][106]
在三個對觀福音書,耶穌進入耶路撒冷之後開始潔淨聖殿,「耶穌進了殿,趕出裏頭做買賣的人,對他們說:『經上說:『我的殿必做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這是耶穌在福音中使用身體強力的唯一記載。[44][107][108]對觀福音收入了在這一周中一些眾所周知的比喻和佈道,如「寡婦的捐資」的比喻和第二次再臨的預言。[99][100]
在那一周中,對觀福音也敘述了耶穌和猶太長老之間的衝突,如「辯駁耶穌的權柄」和「法利賽人的禍」,其中耶穌批評了法利賽人的虛偽。[99][100]十二使徒中的猶大「去和祭司長並守殿官商量,怎麼可以把耶穌交給他們」,他背叛耶穌,把他交給長老。[109][110][111]馬太福音明確指出猶大得到的報酬是三十塊錢。[110]
在馬太福音24章,馬可福音13章和路加福音21章中,耶穌說了一個關於時代結束的話語,也稱為橄欖話語,因為這是在橄欖山上宣佈的。[70]話語主要是關於最後的審判和耶穌追隨者將要到來的活動,以及追隨者需要對即將到來的審判保持警惕。[112]這個話語通常認為是指耶路撒冷聖殿的破壞,以及時代的結束和基督的第二次來臨,但是關於哪些經文指哪個事件,學者們仍然有分歧。[96][112]
耶穌事工最後一部分的關鍵事件是最後的晚餐,它包含了聖餐的儀式。馬太福音26:26-29,馬可福音14:22-25,路加福音22:19-20寫到這個事件,馬太福音寫道:「耶穌拿起餅來,祝福,就掰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着吃,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這個, 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雖然這個飲料可能已發酵,但聖經中沒有一個地方將它稱為葡萄酒,而是「葡萄」或「那杯」。在哥林多前書11:23-26中,使徒保羅提到了最後的晚餐。[113][114][115][116]約翰福音14:17在最後的晚餐後記下一個漫長的三章講道,被稱為告別話語,是將要離開的耶穌對門徒的告別。[117][11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