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熱線,又稱為「莫斯科-華盛頓熱線」,前稱「美蘇熱線」,始建於1963年,是連接白宮與克里姆林宮,使得美蘇兩國領袖可以直接溝通的通訊系統。這條熱線在流行文化中常常稱為「紅色電話」,但它並不是一條電話線路,也從未使用過紅色電話。熱線最初使用的是電傳打字機,1986年改進為傳真裝置。2008年之後,熱線是被加密過的電腦連線,使用電子郵件傳遞資訊。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4年6月26日) |
早期實施
古巴導彈危機期間,美國需要花上12小時去接受和解讀蘇聯共產黨第一書記尼基塔·赫魯曉夫的3000字初步和解訊息,這麼長的時間在核野心時期尤其危險。當美國起草了回覆時,他們已經收到來自莫斯科要求他們從土耳其撤除導彈的更強硬訊息。白宮顧問相信,倘若溝通更加迅速,這次危機就可以更快解決和更容易避免。該系統是以一次性密碼本作加密的[1]。導彈危機使美國和蘇聯意識到,必須在兩大核武強國之間設立一個可靠的直接溝通途徑。1963年6月20日,蘇聯和美國駐十八國裁軍委員會代表於瑞士日內瓦簽署《關於設立直接通訊線路備忘錄》,設立了這個後來被稱為「熱線」的系統。
第一代熱線完全沒有聲音裝置;備忘錄認為語音通訊可能引起溝通不良和誤解,因此只是打算成立一條雙工電報線路。這條線路的路程是華盛頓特區-倫敦-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赫爾辛基-莫斯科。華盛頓至倫敦的一段是由首條跨大西洋海底電纜TAT-1傳送的。第二條無線電的路程是華盛頓特區-丹吉爾-莫斯科。
兩國領袖可以用各自的語言書寫,接收訊息的一方則負責翻譯[2]。
熱線的第一次使用是在1967年六日戰爭期間,美蘇兩國通知和質問對方一些挑釁或意味不明的軍事行動[3]。當時的首要考慮是蘇聯黑海艦隊和美國第六艦隊在地中海十分接近,應該怎樣避免兩者之間的誤會。1971年印巴戰爭期間、1973年贖罪日戰爭期間(美國收到核警報)、1974年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期間、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期間,也有使用這條熱線。朗奴·列根擔任美國總統期間曾幾次使用這條熱線,蘇聯詢問黎巴嫩戰爭,美國評論波蘭戒嚴局勢[4]。
第二代實施方式
1971年9月,美蘇兩國決定以較佳技術升級熱線,也首次商議了甚麼時候應該使用熱線。當牽涉核武的意料之外、未授權、無解釋的事件發生,導致爆發核子戰爭的風險提升時,兩國立即會通知對方[5][6][7]。
熱線安裝了電話,而主要電話線由兩條新的衛星通訊線路補助,一條由美國Intelsat兩個人造衛星組成,另一條由蘇聯兩個Молния人造衛星組成。這次升級在1971至1978年間進行,過程中取消了華盛頓─丹吉爾─莫斯科無線電線。
美蘇最後的實施方式
熱線於冷戰期間最近一次升級是在1986年。蘇聯以地球同步衛星Горизонт代替МолнияII衛星,且使用高速傳真。這次升級使兩國領袖除了使用電傳和聲音來通訊外,還可以快速分享文化和其他資訊。
蘇聯解體後,繼任者美俄熱線則繼續營運。
博物館展出
其他類似熱線
大韓民國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三八線上的板門店設立熱線,兩國的駐板門店軍官以此條熱線做為連絡之用。2013年3月,朝鮮為報復聯合國安理會決議進行制裁,宣佈切斷此條熱線。同年6月7日,朝鮮重新啟動熱線。
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馬英九與習近平在新加坡進行兩岸領導人會面,馬英九提議兩岸間設立熱線。經兩岸雙方協調,台灣方面設於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主任委員的辦公室,大陸方面設於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的主任辦公室。此熱線於同年12月30日啟用,由兩岸事務首長夏立言與張志軍互相通話[9]。
通俗文化中的熱線電話
在1966年起推出的蝙蝠俠電視影集中經常出現,與蝙蝠俠連絡用的紅色熱線電話,形象深入人心,稱為蝙蝠電話。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