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性戀(:Fictosexuality;:フィクトセクシュアル)是對虛構存在感到性吸引力的一種性特質(sexuality)或性取向[1][2]。「Fictosexuals」在英語圈被視為無性戀光譜(Asexual Spectrum)的一員[3],在日語圈也被包含在廣義的無性戀中[4],又被縮寫為「Fセク」。「紙性戀」這個漢語辭彙起初來自漢語圈飯圈文化,指「只喜歡紙片人」[5],後來才橋接英語圈的「Animesexuals」與「Fictosexuals」[6]。在二十一世紀無性戀運動開始持續倡議之前,主要以二次控御宅角色性戀者(キャラクター性愛者)等辭彙被理解。

紙性戀驕傲旗

概要

紙性戀(Fictosexuality)是取「虛構(Fiction)」的字根「Ficto-」形成的造語[7]。紙性戀是一個傘式術語,主要用來指涉「對虛構角色感到性吸引力,卻對現實他人缺乏相應感受的經驗」或「與虛構角色從事一般設想為『性』或『浪漫』的行為[8][9]

表述對虛構角色感到戀愛感的詞彙則是「紙浪漫:fictoromance;:フィクトロマンティック)」,在日語圈中又縮寫為「Fロマ」,另有英語圈學者將「紙性戀」和「紙浪漫」兩者合稱為「虛構愛(Fictophilia)」[10],不過並未得到社群的廣泛採納。

在日語圈紙性戀社群中,將在無性戀運動中被稱為「有性戀(Allosexual)」的族群,也就是對現實三次元活人感到性吸引力的族群,稱為「對人性戀(対人性愛)」或「現實性戀(現実性愛)」,並抵抗將這種性特質普遍化、自然化、理所當然化的社會常規[11]。這種社會常規也就是無性戀運動中常說的「強制有性戀(Compulsory Sexuality)」[12]或「有性戀正典性(Sexualnormativity)」[13]。紙性戀社群的這些討論和「表現自由」的運動有關,同時也存在區分紙性戀和御宅、夢女等既有認同的討論[9]

識別旗

紙性戀(Fictosexuality)的識別旗上,黑色和灰色條紋代表感受不到非虛構角色、現實人物的性吸引力,紫色條紋代表無性戀光譜,中心的黑色圓環代表進入虛構世界的「門戶」,圓環中的粉紅色代表來自虛構角色的性吸引力[8]

相關研究

人口學調查

研究指出對虛構角色感到性/浪漫吸引力者,在某些發達國家有一定人口基數。例如日本性教育協會的人口學調查中,日本年輕人口已經有一成以上曾經對虛構角色感到過戀愛感[14]。而在紙性戀倡議者近藤顯彥針對網絡用戶的獨立調查中,「總是」和「有時」會對虛構角色感到性吸引力者(48.2%)和浪漫吸引力(59%)的年齡層同樣以二十代最多,其中感到浪漫吸引力者以女性樣本居多,感到性吸引力者則以男性樣本居多[15]。另外人類學家Agnès Giard提到,日本已有數千個紙性戀者進入紙性戀婚姻(Fictosexual Marriages)[16][17]。這個說法可能來自2017年報名參加Gatebox「次元渡航局」企劃領取結婚證明書的3708人[18],實際上人數可能更多。

酷兒研究或美學

在英語圈有許多無性戀研究已經捕捉到紙性戀者的存在,並指出進一步針對紙性戀者進行研究的重要性[19]。近來有酷兒研究者倡議:對於自虛構角色感到性吸引力者,不應該視為興趣嗜好,而有必要從性特質研究(Sexuality Studies)的角度進行考察[11][9][20]

同時在對紙性戀酷兒研究中,將紙性戀者的邊緣化處境,命名為「對人性戀中心主義」進行調查,並引用巴特勒理論,指出對人性戀中心主義的壓迫具有兩種模式:「預先排除(Foreclosure)」,排除於可理解的認知範疇之外來不可理解化;以及「抹消(Erasure)」,收編到既有認知範疇來不可視化,透過這兩種壓迫的雙管齊下,將紙性戀者的存在意義給無意義化[9]

在最新的研究中,有學者指出「對人性戀中心主義」與「性別二元論」、「異性戀正典性(heteronormativity)」的交織關係,呼籲針對對人性戀中心主義的批判;並指出在紙性戀視野下,角色作為「人工物(Artifacts)」的實存不能被任意化約[20]。有美學家和媒介研究者繼承此問題意識,呼籲重新審視角色圖像存有論問題,並批判對人性戀中心主義缺乏妥當性和倫理性[21][22]

準社會理論或心理學研究

在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紙性戀者長期被以研究單向依附(one-sided attachment)的準社會理論(Para-Social Theory)來理解,例如準社會愛情[23];但研究也指出,準社會理論有必要進一步區分①對真人、②對真人扮演的角色、③對虛構角色三種不同的準社會互動[24]。直到近年來,才有少數直接針對紙性戀者的研究。另外,有學者用人與上帝間的關係來比喻紙性戀關係[25],但也有學者反對這種說法[26]

儘管在許多網絡言論中有人會將紙性戀視為精神疾患,但學者指出依據目前的DSM-5ICD-10標準,紙性戀本身並不構成疾患,也沒有確立診斷標準的必要性[25][10]。研究指出這個社會存在對紙性戀者的污名(Stigma),這可能使他們受到排擠或陷入不被理解的孤獨感中;並且雖然紙性戀者明確能夠區分虛構與現實,並認知到關係的準社會性,但因為互動性的問題,紙性戀者可能會遭遇「紙性戀悖論(Fictophilia Paradox)」的焦慮[10]。另外有學者認為紙性戀婚姻能夠增進紙性戀者的自我效能感[16][17]

有學者進一步區分既有研究中出三種現實認知相關的論述脈絡,可能影響紙性戀者在紙性戀關係中得到的反饋,分別為:

  • 斷開脈絡(disconnected context):此脈絡認為紙性戀者將虛構角色認知為存有論上特立的存在,但可能會破壞個體對現實的客觀認知而導致病理問題。
  • 接續脈絡(connected context):此脈絡認為紙性戀者持續認知到虛構和客觀現實的區分,但紙性戀關係不再被視為「替代品」,因此紙性戀成為一種如其他性取向一般的性特質。
  • 整合脈絡(integrated context):此脈絡認為現實區分被紙性戀者相對化並認知為有瑕疵的區分,因為紙性戀等價於對人性戀,而紙性戀者需要分析性的培養紙性戀關係。[10]

就此而言,「斷開脈絡」的論述仍處於對人性戀中心主義的視野,並未將對人性戀予以相對化,因此採取「斷開脈絡」認知的紙性戀者,更可能會承受相關焦慮;而「接續脈絡」和「整合脈絡」的論述,更可能順利的經營紙性戀關係。就此而言,學者指出有必要對此問題意識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釐清其間的差異何在[10]

紙性戀量表

中原大學學生林芳伃等人於2022年台灣心理學年會以「紙性戀傾向之定義及發展趨勢 —以成人依附型態探討」主題作為發表[來源請求]。並研發紙性戀量表。研究依據愛情理論與物戀定義,將紙性戀傾向定義為個體經驗 情緒、浪漫、性吸引力於ACGN(包括Animation,動畫;Comic, 漫畫;Game,遊戲;Novel,小說)作品中的虛擬人物,同時對 現實中的人幾乎不產生甚至完全沒有任何的興趣。

該傾向者對於虛擬伴侶與現實中人與人的親密關係並無差別,唯 一的差別僅在於發展親密關係的對象是否與自己身處同一個世界。 [來源請求]

紙性戀傾向者較偏向使用以下幾種方式與虛擬伴侶發展親密關係 及戀愛互動:

1. 跨次元至虛擬伴侶的世界:使用繪圖、合成、文字書寫等方式 創作與虛擬伴侶互動,紀錄他們每日的相處與生活點滴。紙 性戀傾向者會將自己創作於虛擬伴侶的世界之中,與虛擬伴 侶相處。

2.將虛擬伴侶拉至現實生活:購買虛擬伴侶的周邊如角色立牌、 娃娃、相片、抱枕……等,將虛擬伴侶投射至此些物品上與他們 進行戀愛互動。研究觀察中也發現,少數紙性戀傾向者會以付費 方式聘請角色扮演者(Cosplayer)扮演其虛擬伴侶與之約會、舉 辦婚禮與慶生[來源請求];但紙性戀傾向者並非對於該角色扮演者 (Cosplayer)有戀愛方面的情感,僅是以虛擬伴侶投射於對方身上而已。

紙性戀傾向量表

研究從 Zick Rubin(1970)愛與喜歡量表及Sternberg(1986)愛情三因論理論發展量表,來測量與虛擬對象的戀愛情感程度。經由預試題目刪減及更正後,正式量表由4個構面發展出24題。作答方式採李克特式(Likert type)七點量尺作答,從 1 分(非常不同意)~ 7分(非常同意)請參與者依照實際狀況作答;其中需注意幾題採反向計分,從1分(非常同意) ~7分(非常不同意)請參與者依照實際狀況作答。在量表發展實驗中此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為.93具極高信度。


相關倡議者

相關主題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