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筒樹(學名:Cyathea lepifera),又名多鱗白桫欏、蛇木,為桫欏科桫欏屬的植物,分佈於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新幾內亞島、臺灣、福建等華南地區,喜愛潮濕且向陽的開闊環境。
筆筒樹 |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綱: | 真蕨綱 Polypodiopsida |
目: | 水龍骨目 Polypodiales |
科: | 桫欏科 Cyatheaceae |
屬: | 白桫欏屬 Sphaeropteris |
種: | 筆筒樹 S. lepifera
|
二名法 | |
Sphaeropteris lepifera (Hook.) R. M. Tryon
| |
異名 | |
|
形態
樹木狀蕨類。莖幹直立,可達6公尺以上,直徑約15公分。氣生根發達,包圍莖幹生長。葉柄直徑約5公分,通常上側綠色,下側紫色,表面覆有淡褐色鱗片。葉片枯萎後易脫落,枯葉脫落後在莖幹上留下明顯的葉痕,一圈圈的葉痕排列形似蛇皮的紋路,故又名蛇木。葉柄、葉軸及羽軸具瘤狀突起。葉片橢圓形,長1.5-2公尺,三回羽狀深裂,羽片長可達50-80公分,羽軸及小羽軸下表面具鱗片,最末裂片全緣,葉脈游離。孢子囊群球形,無孢膜。[1][2]
生育地與分佈
筆筒樹分佈在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新幾內亞島、臺灣、福建等華南地區,[1][3][4]以臺灣為分佈中心,在臺灣從低海拔山麓至中海拔1800公尺的潮濕森林可見。筆筒樹喜愛潮濕且向陽的開闊環境。在受東北季風影響、雨量多無明顯乾季的臺灣北部、東北部地區以及東部、南部局部地區的低海拔開闊山坡地,常可見筆筒樹成群大片生長。[5][6]
物候
筆筒樹一年四季皆可觀察到抽發新葉及葉片老化脫落的現象,葉子的平均壽命約為7-8個月。臺灣蘇澳地區的筆筒樹物候調查資料顯示,筆筒樹的莖幹長高到1.75公尺以上時才具生產孢子能力,但筆筒樹每年能生長的高度的個體差異很大,有些一年可生長達45公分,有些卻生長停頓,所以生長量並不固定。孕性葉(孢子葉)從6月份到9月份出現,6-8月為釋出成熟孢子的高峰期。[5][7]
利用
筆筒樹可作為庭園觀賞植栽,嫩芽可以食用,頂部打碎後的汁液可作為洗髮劑[5],通直的莖幹可做為工寮的柱子或是搭設便橋的材料,將莖幹剖半並挖空髓心後,則可作為引水的水管[8]。也有人將樹幹切段加工製作成筆筒[6]。蛇木屑、蛇木柱、蛇木板、蛇木盆等園藝上所使用的資材,即是切取筆筒樹的氣生根製作而成。[5][6][9]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