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中的法律相關內容
僅供參考,並
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法律相關的幫助或意見,請諮詢所在
司法管轄區的法律從業人士。詳見
法律聲明。
程序正義(英語:procedural justice;也稱程序公正,別稱「看得見的正義」)是指解決爭端和資源分配過程中的公平理念,且強調「過程」的重要性。程序正義所討論的常見問題是有關司法和法律程序管理的問題。這種程序正義有關正當法律程序(美國)、基本公正原則(加拿大)、程序公平(澳大利亞)和自然正義(其他普通法司法地區)。程序正義的理念也可用在法律之外,比如解決衝突、利益或責任分配等。[1][2]
|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 改善本條目或在 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 此條目 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10月22日) |
|
程序正義這一理念在西方國家的出現與發展並非是偶然的現象,根據日本學者的解釋,程序正義誕生的原因有如下三個。在這三個因素的影響下,審判結果是否合理正確並不具有外在的客觀標準,但審判程序本身具備客觀性和真實性,審判結果就能被人們廣泛接受,合理性就得以顯現。
當事人雙方在由普通市民組成的陪審團面前開始辯論對抗,勝負由陪審團判定。但是陪審團的裁斷只給結論,不提供理由,這使得判決結果的客觀性甚至真實性都無從考究,只能由程序的正確來間接地支持結果的正當性。
法官根據在以往判決中相似案件的先例作出有關案件適用法律問題,但其前提是:在律師的協助下當事人能夠找到有利於自己的先例,並依靠辯論說服法庭採用找到的先例。
衡平法使得法官在當事人因無法找到適當的法律根據卻提出了請求的情況,可用自由裁量對案件作出合適可靠的決定。
- Tom R. Tyler, Why People Obey the Law.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0年)
- Robert Bone, Agreeing to Fair Process: The Problem with Contractarian Theories of Procedural Fairness, 83 Bos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 485(2003年).
- Ronald Dworkin, Principle, Policy, Procedure in A Matter of Principle(1985年).
- Louis Kaplow, The Value of Accuracy in Adjudication: An Economic Analysis, 23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307(1994年).
- Bruce Hay, Procedural Justice--Ex Ante vs. Ex Post, 44 UCLA Law Review 1803(1997年).
-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1971年).
- Lawrence Solum, Procedural Justic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04年).
- Soon Lay Khuan.(2007年).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s an Antecedent of Job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325-343.
- Jeffre W. Kassing.(2008年). Disagreeing about what's Fair: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ptions of Justice and Employee Dissent. Communication research reports, 34-43.
- Victoria A. Cave.(2005年). Motivating The Factors: Perceptions of Justic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Trust in Australia. Communication and mass media complete, 4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