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約前407年—約前310年),原姓(姬姓秦氏,秦朝以前,姓氏分離,男子稱氏,女子稱姓。),名越人[3],一名,號盧醫扁鵲,中國戰國時代醫師。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前後,卒於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傳說中東周戰國時期姜齊勃海郡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鄚州鎮)人。[4]華佗張仲景李時珍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醫。

Quick Facts 扁鵲, 性別 ...
扁鵲
Thumb
萬曆刻本《本草蒙筌》卷首載「歷代名醫圖」中的扁鵲像,轉繪自《醫學源流
性別
出生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前後[1]
地點有三種說法:[1]
逝世周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
秦國驪山(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北面的小路
墓地洛陽偃師二里頭盧醫冢濟南天橋區鵲山東村
國籍齊國
別名秦越人、秦緩
教育程度師從長桑君
職業醫生
經歷
  • 客館夥計
    醫生
代表作
  • 《內經》《外經》《難經
Close

其實「扁鵲」是他的綽號。唐張守節《史記正義》云:「《黃帝八十一難序》云:『秦越人與軒轅時扁鵲相類,仍號之為扁鵲。又家於盧國,因命之曰盧醫也。』」《史記·扁鵲列傳》云:「(秦越人)為醫或在齊,或在趙,在趙者名扁鵲。」據此,「扁鵲」僅為秦越人在趙地行醫之名。又因秦越人曾在盧國(國都在今湖北省襄陽市西南,公元前613年被楚國吞併;一說齊國盧邑,即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行醫,人稱「盧醫」。扁鵲奠定了中醫學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中醫學之先河[5]。據《漢書·藝文志》載,扁鵲有著作《內經》和《外經》,均佚。相傳《難經》亦為扁鵲所著。[6]

學界一說扁鵲乃古代良醫的稱號,非特定一人。[7]

生平

《史記·扁鵲列傳》載扁鵲事凡四:曰受醫長桑君,曰診疾趙簡子,曰救治虢太子,曰望診齊桓侯。

受醫長桑君一事,除《史記》外,諸書俱無載、無考。據稱扁鵲青年時曾替貴族管理客館,因而結識了奇人長桑君,與其結交,習得肉眼透視人體的能力,能「視見垣一方人」,成了被人認為是起死回生的神醫[8],其後開始往各國行醫。

診疾趙簡子事,《史記·趙世家》、《史記·扁鵲列傳》、《論衡·紀妖》皆載。《扁鵲列傳》記此事為晉昭公時,《索隱》曰:「案《左氏》,簡子專國,在定頃二公之時,非當昭公之世。且《趙系家》敘此事亦在定公之初。」《史記•趙世家》載:「晉頃公之十二年,六卿以法誅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為十縣,六卿各令其族為之大夫。晉公室由此益弱。後十三年,魯賊臣陽虎來奔,趙簡子受賂,厚遇之。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晉出公十七年,簡子卒。」趙簡子執政於晉頃公晉定公二公之際,即前525——前475年,卒於公元前458年。《史記正義》於《扁鵲列傳》、《趙世家》「七世而亡」句下注曰:「晉定公、出公、哀公、幽公、烈公、孝公、靜公為七世。靜公二年,為三晉所滅。據此及《趙世家》,簡子疾在定公十一年也。」晉定公十一年即前501年,秦越人診疾趙簡子。《史記·扁鵲列傳》記為「晉昭公」誤。《漢書·高帝紀》顏師古注引韋昭語謂「越人魏桓侯時醫」,《漢書》顏注「魏無桓侯」辨其非。

救治虢太子事,《史記·扁鵲列傳》、《韓詩外傳》卷十、《說苑·辨物》俱載。在虢國[9](國都上陽,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行醫,正巧遇上虢國國君的太子猝死。秦越人立刻前往並提供解決之法,他認為太子只不過是患了熱氣病,只要看看下身是否溫暖,聽聽他的耳朵是否有聲響,看看他的鼻孔是否有擴張,就可以知道太子是否仍然生存。他救了虢國太子,自此他起死回生的醫術就不脛而走。唐《史記正義》、劉宋《史記集解》、唐《史記索隱》均認為《史記·扁鵲列傳》所載「(診疾趙簡子事)其後扁鵲過虢」句,古虢國(西虢國)是在此前120年被晉獻公所滅。又洛州汜水縣東虢國是在此前237年被鄭國所滅。此救治虢太子之扁鵲與號稱扁鵲之秦越人應非同一人。

望診齊桓侯事,《史記》本傳、《韓非子·喻老》、《新序雜事》(卷二)均載。後來到了田齊,遇上了田齊桓公田午,《韓非子·喻老》稱其為蔡桓公(前714——前695年在位)[10],扁鵲一見到桓公,就對他說他有一個小病,只要立刻服藥就可以治好,桓公沒有理會。當扁鵲第二次建議要為他治病時,桓公也置之不理。當第三次扁鵲見到桓公時,桓公發覺自己的身體果然像扁鵲所說一樣,病徵散發出面,極為嚴重,他這才向扁鵲請教,可是扁鵲說由於桓公對於他的勸告置之不理,現在已經沒能救了。過了不久,桓公果然死了。田齊桓公卒年按《史記》與《通鑑》基本一致,即前384——前380年。因此史家對診疾趙簡子事與望診齊桓侯事相差120年多表疑問。

鶡冠子·世賢》曰:

煖曰:「王獨不聞魏文王之問扁鵲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文侯曰:『可得聞耶?』扁鵲曰:『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間,而名出聞於諸侯。」魏文侯曰:「善。」使管子行醫術以扁鵲之道。

此借扁鵲區別醫術高下喻治國方略之高下,未入《史記•扁鵲列傳》。魏文王,即魏文侯,前445——前396年在位。

列子》中記載的扁鵲曾進行心臟置換手術[11]

據《列子·湯問篇》記載,魯公扈、趙齊嬰二人得病,共請扁鵲治療,扁鵲認為魯公扈天生「志強而氣弱」,趙齊嬰天生「志弱而氣強」,建議用對換心臟的方法來進行治療,於是給兩人喝下毒酒,使之昏迷三天,然後對換兩人的心臟,繼而輔以神藥,兩人甦醒之後病就完全好了。後來,魯公扈回到趙齊嬰家裏,家裏的人全都不認他;趙齊嬰回到魯公扈家裏,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兩家打起了官司,扁鵲講明了事情原委,事情得以平息。

後來扁鵲到了秦國,替秦武王(前311-前307年在位)醫療後,由於太醫令李醯妒忌扁鵲的醫術,於是設計害死了扁鵲。據傳是在離開秦國的途中,於驪山(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北面的小路被刺客劫殺。

戰國策•秦策二》卷四《醫扁鵲見秦武王章》:

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清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曰:「君與知者謀之,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

顯示扁鵲不滿秦武王左右進讒阻礙其醫治,諫秦國選拔才士治國,最終秦武王因與親信比力道而死於舉鼎絕臏。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以樗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此策當系此年(前309年)。《史記•扁鵲列傳》載扁鵲與趙簡子同時,而秦武王距趙簡子之卒已近150年。

據先秦史料所載,扁鵲主要事跡年表:

More information 事跡, 人名 ...
事跡 人名 時間
受醫長桑君 扁鵲(秦越人) 無考
望診蔡桓侯 扁鵲 前714——前695年
救治虢太子 扁鵲 前655年冬天之前
診疾趙簡子 扁鵲(秦越人) 前501年
扁鵲對魏文王 扁鵲 前445——前396年
望診齊桓侯(桓公午) 扁鵲 前385——前380年
扁鵲見秦武王 扁鵲 前312年之後——前310年逝世日之前(不可考)
Close

諸書所載之扁鵲,行醫於公元前四世紀至八世紀。

到了宋代,扁鵲被奉為「醫者之師」。《宋史》記載宋仁宗有一次身體違和,許希針灸治癒了仁宗。仁宗非常感謝,命許希為醫官,大加賞賜。許希拜謝仁宗後,又向西拜。仁宗問其理由,許希說他不敢忘本,正在拜老師扁鵲。於是許希請求仁宗,以其賞賜為扁鵲建廟,仁宗就建了扁鵲廟,並尊扁鵲為醫神,封號「靈應侯」。[12]

評價

司馬遷在《史記 扁鵲倉公列傳》中評價道:女無美惡,居宮見妒;士無賢不肖,入朝見疑。故扁鵲以其伎見殃,倉公乃匿亦自隱而當刑。緹縈通尺牘,父得以後寧。故老子曰「美好者不祥之器」,豈謂扁鵲等邪?

門人[來源請求]

  • 子容,扁鵲的學生,負責藥,曾協助治療虢國太子。
  • 子明,扁鵲的學生,負責灸與炊湯,曾協助治療虢國太子。
  • 子遊(醫者),扁鵲的學生,負責按摩,曾協助治療虢國太子。
  • 子儀,扁鵲的學生,負責反神與脈神,曾協助治療虢國太子。著有《子儀本草》。
  • 子越,扁鵲的學生,負責扶形,曾協助治療虢國太子。
  • 子陽,扁鵲的學生,負責磨礪針石,曾協助治療虢國太子。
  • 子豹,扁鵲的學生,負責藥方調配與煎煮,曾協助治療虢國太子。
  • 子同、子術等人,皆扁鵲的學生。
  • 許希,宋仁宗時醫官,善針灸。

各地遺跡

  • 河北邢臺附近有內丘山(近戰國時趙簡子贈扁鵲的封地,作采藥用)
  • 陝西驪山下有廟。
  • 記載宋仁宗為扁鵲建廟。
  • 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了疑似扁鵲學派書籍的簡牘。

圖騰人物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鄉兩城山出土的4幅東漢畫像石《扁鵲針灸行醫圖》,為一半人半鳥之狀。同期出土的漢墓彩繪帛畫《老婦問醫圖》所繪神醫扁鵲為人身鵲首之狀。《漢書·藝文志》載《泰始皇帝扁鵲俞跗方》二十三卷,說明春秋戰國至東漢前,已經把扁鵲與黃帝相提並論神化。

梁玉繩《漢書人表考》言「扁」,「似當音篇,乃翩省文,取鵲飛翩翩之義」。

註釋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