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頭歌女(羅馬尼亞語:Cântăreața Cheală)是羅馬尼亞裔法國劇作家歐仁·尤內斯庫的第一部戲劇作品。
首演於1950年5月11日在Theâtre des Noctambules上演,由法國導演Nicolas Bataille執導。自1957年起成為該劇院的固定演出劇目。該劇有數個改變版本,是法國上演最多的劇目之一。[1]
靈感來源
此劇的靈感源自尤內斯庫用Assimil方法學習英語時,對話內容的嚴肅和怪異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他因此決定創作一部的荒誕劇,命名為《L'anglais sans peine(簡易英語)》或是《Il pleut des chiens et des chats(傾盆大雨)》。[2] 他最初用其母語羅馬尼亞語創作,而後再用法語重寫一遍。該劇如今廣為人知的名字《禿頭歌女》其實是出自一位演員在排練時的口誤。[3]
劇情簡介
史密斯夫婦是來自倫敦的一對典型的英國中產階級夫婦,他們邀請馬丁夫婦來家中做客。其後,史密斯夫婦的女僕瑪麗和當地的消防隊長也加入到他們的談話中,消防隊長同時也是女僕瑪麗的戀人。兩家人互相開着無意義的玩笑,講著自己的故事,不時扯上幾句無意義的詩句。從某一刻起,馬丁夫人和她丈夫對話的語氣仿佛他們倆剛認識一樣。當消防隊長要離開時,他順便提到了一個「禿頭歌女」,而這個詞語卻對在場的每個人產生了非常不安的影響。劇目在兩對夫婦一齊高喊「不是那邊!在這兒!」中落幕,緊接着燈光熄滅。當燈光再度亮起時,馬丁夫婦代替史密斯夫婦重復第一場的表演和對話,全劇正式告終。
意義
正如大多數荒誕派戲劇一樣,《禿頭歌女》的主題並不十分明顯。一些人認為它表達了現代社會交流的無用性,台詞充滿了不合邏輯的推論,讓角色看上去根本沒有在聽他人說話,而只是在發狂似地嘶喊,讓自己的聲音被別人聽到。也有意見認為之後的演出都是對首演拙劣的模仿,但尤內斯庫在一篇寫給評論家們的文章裏強調,他並非有意在模仿,但如果他在模仿一件事物,那麼他就在模仿所有事物。
《禿頭歌女》看上去就像是永無止境的循環,最終幕包含了從表演最初重新開始的說明,即馬丁夫婦和史密斯夫婦互換角色。不過,這個創意在第一百場演出後才被加入全劇裏,最初是由史密斯夫婦重演第一幕。
據尤內斯庫所說,他腦海內有很多種結尾,其中一個是「作者」和「劇院經理」一起敵對觀眾的高潮,甚至還有一個觀眾被機關槍射殺的版本。然而,他最終選擇了循環這個成本更低的方案。尤內庫斯在訪談中曾說:「我希望讓兩個角色從頭再演一遍,以此賦予這個戲劇意義。這樣,結束即是新的開始。既然劇目中有兩對夫婦,那就讓史密斯夫婦拉開帷幕,再讓馬丁夫婦重新開始吧,這暗示了角色間的可互換性:史密斯夫婦即是馬丁夫婦,而馬丁夫婦亦是史密斯夫婦。」[4]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