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龍屬(屬名:Rapator)是澳洲新南威爾斯格里曼溪組的一屬獸腳類恐龍,生存於1.05至9600億年前白堊紀時期的阿爾比階至森諾曼階。[1]該屬僅含模式種似鳥盜龍(Rapator ornitholestoides),最初由弗里德里希·馮·休尼在1932命名。[2]
盜龍屬 | |
---|---|
正模標本手骨(manus bone)的插圖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獸腳亞目 Theropoda |
演化支: | 新獸腳類 Neotheropoda |
演化支: | 鳥吻類 Averostra |
演化支: | 堅尾龍類 Tetanurae |
演化支: | 俄里翁龍類 Orionides |
演化支: | 鳥獸腳類 Avetheropoda |
演化支: | †大盜龍類 Megaraptora |
屬: | †盜龍屬 Rapator von Huene, 1932 |
模式種 | |
†似鳥盜龍 Rapator ornitholestoides von Huene, 1932
| |
異名 | |
|
發現
正模標本和唯一已知標本BMNH R3718由單個左手骨組成,在1905年左右發現於閃電嶺上的沃拉斯頓附近。[3]化石已經蛋白石化。[3]屬名含義不明,因為馮·休尼並未給出詞源。[2]「Rapator」一詞在古典拉丁語中不存在,在中世紀拉丁語中也很少出現,意思是「違反者」。[4]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馮·休尼受到拉丁語單詞raptare(意為「掠奪」)的影響,[5]並錯誤地認為該詞實際上存在「掠奪者」的含義。[6]它也被認為是一個簡單的拼寫錯誤或與raptor一詞(意為「掠奪者」或「盜賊」)的混淆。[3]種名意為「類似嗜鳥龍」。在澳大利亞閃電嶺西南的蛋白石礦區發現的大盜龍類殘骸被公眾媒體稱為「閃電爪」(Lightning Claw),很可能代表了更多的盜龍材料。[7]
敘述
該屬的手骨長七厘米,[2]顯示出一個突出的背內側突(dorsomedial process),該特徵與體型更小的嗜鳥龍類似,也是種名來源。[3]嗜鳥龍手骨的突起沒有那麼明顯,[3]其上端只有一個臼,馮·休尼由此推斷它一定有一個掌骨。[2]然而,幾個虛骨龍類分類群在第一指骨上也缺少第二臼。如果盜龍的身高類似南方獵龍,它就會有相當大的體型:據估計,其身長為9米(30英尺)。[3]
分類學
盜龍的正模標本最初被描述為第一掌骨,是獸腳類手部上段的一塊骨頭。[2]後來人們注意到,這塊骨頭類似於阿瓦拉慈龍類[8]或是與恩霹渥巴龍相似的原始虛骨龍類[9]的第一指的第一塊指骨。隨着擁有相似掌骨的南方獵龍的發現,該屬被認為可能是一種大盜龍類。事實上,儘管Agnolin和同事在2010年認為盜龍是一個可疑屬(疑名),[10]但White等人發現其手骨和南方獵龍的同一塊骨骼之間存在差異,支持了兩者之間的區別。他們還注意到,這兩個屬來自於按時間順序相隔約1000萬年的地層,因此它們不太可能是同物異名。[1]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