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打街鐘樓
香港昔日钟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昔日钟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畢打街鐘樓(英語:Pedder Street Clock Tower)是香港昔日一座鐘樓,原址位於香港島中環皇后大道中及畢打街交界處,於1862年建成並在1913年拆卸[1]。
畢打街鐘樓建於1861年至1862年,樓高5層,共80英尺(24.4米),比當時周圍的建築為高,目的是報時及報火警,於夜間也具有導航的作用。該鐘樓由一名稱為 Rawlings 的人設計[2],但是因為籌款不足,設計中的部份細節需要省略。鐘樓得到德忌利士洋行東主德忌利士(Douglas Lapraik)捐款興建,是當時中環的地標之一,也被稱為大鐘樓(The Clock Tower)。
1863年1月1日午夜12時,畢打街鐘樓第一次響起,迎接元旦的來臨[3]。
其中鐘樓報火警的時候會以敲響次數分辨事發地區[4]:
1884年,有總商會會員要求搬遷鐘樓至畢打碼頭、即將重建的中環街市或雲咸街頂水庫;其他建議則曾提出郵政總局作重置選址[5]。
1913年[6],由於皇后大道中需要進行道路擴闊工程,位處兩條馬路交界T字路口的鐘樓因此被拆卸。拆卸後其中一面鐘面於1915年被安裝到當時剛興建成的九廣鐵路尖沙咀站的尖沙咀鐘樓,直至1921年該鐘樓換上全新四鐘面報時大鐘為止[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