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拉丁化運動[1]是中國自由派和共產黨知識分子掀起的思潮,該思潮提倡以拉丁字母取代漢字(全拼音文字,即外蒙古斯拉夫模式),屬於漢字文化圈裏各國漢字改革,尤其各國廢除漢字論中的組成部份。在當時的語境,「漢字拉丁化」意為「行文不用漢字,全文用字母寫出」,這要區別於兩個概念:一,漢語拼音運動,指以拉丁字母作為輔助標音的手段,而不視標音本身是「文字」;二,並不以取代漢字為目的全拼音文字,例如來華傳教士翻譯的「白話」聖經。
思潮高峰在1900年代-1930年代,促成了拉丁化新文字的改革。廢除漢字論有大批有名的知識分子背書,包括共產黨人陳獨秀指「中國文字,既難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毒思想之魔窟,廢之誠不足惜」,蔡元培指「漢字既然不能不改革,盡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魯迅指「方塊字是統治階級用來愚民的武器」,甚至在死前發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最高音。[2]1935年3月,茅盾發表《關於新文字》,支援漢字拉丁化。1935年12月,陶行知在上海發起成立了中國新文字研究會。研究會通過了由蔡元培、孫科、魯迅、陶行知、陳望道等688位元人士聯名簽署的《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表示中國大眾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意見書中還提出了推行新文字的六項具體建議。[3]
在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支援下,陝甘寧邊區於1936年至1938年初、1940年至1943年春先後開展了兩次新文字掃盲運動,使拉丁化新文字在陝甘寧邊區得到推廣試驗。1940年11月7日,陝甘寧邊區新文字協會在延安中央禮堂召開成立大會。該協會署名的贊助人有毛澤東、朱德、張聞天、王稼祥、任弼時、李富春等54人,毛澤東還擔任了該協會的名譽理事。1940年12月25日,邊區政府頒發了《關於推行新文字的決定》,規定邊區政府的法令、公告等重要檔案,將一律一邊印新文字,一邊印漢字﹔凡是寫報告、遞呈子、計賬、打收條、通訊等,用新文字跟用漢字法律上有同等效力。1940年秋,陝甘寧邊區教育廳與邊區新文字協會聯合創辦了《SIN WENZ BAO》(新文字報),1941年5月15日,毛澤東為《新文字報》題詞「切實推行,愈廣愈好」[4]。在這種號召之下,晉西北邊區、山東抗日民主根據地、華中根據地等也都開展了推廣新文字的工作,積累了文字改革的寶貴經驗。[5]該思潮促成了1950年代簡化字和1977年二簡字的誕生,三個世界理論和拉丁美洲一詞的頻繁使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文字改革工作激烈發展。部分早期漢字拉丁化運動參與者被打成「走資派」,遭下放、再教育。
1973年7月12日,馬振扶公社中學事件爆發,一名15歲的女學生張玉勤英語考試交白卷後,並在試卷背面寫道,「我是中國人,何必學外文,不學 ABCD,也能當接班人,接好革命班,埋葬帝修反」。受到班主任楊天成的批評,並要她作出檢查。學校負責人羅天奇在初中班學生大會上不點名地批評了她,要求各班對此事討論批判。由於老師批評方式失當,加上其他原因,張玉勤當日稱病請假離校後即投河自殺。1974年1月,江青在一份內部刊物上看到此事後,派遲群和謝靜宜帶人到馬振扶公社中學重新進行調查。1974年1月26日,江青在《河南省唐河縣馬振扶公社中學情況簡報》上批評漢字拉丁化運動:馬振扶中學學生張玉勤(張因考試不及格,受到批評後自殺)是被修正主義路線逼死的,該中學扼殺無產階級教育革命的新生事物,向無產階級反攻倒算,其實質是復辟。被遲群稱為「資產階級向無產階級反攻倒算,在翻文化大革命的案」(1974年1月25日《周恩來、江青、遲群、謝靜宜、姚文元在中央直屬機關和國家機關批林批孔動員大會的講話》)。對漢字拉丁化運動的批評成為反擊右傾翻案風的前兆,漢字拉丁化運動因此遭到沉重打擊。
1976年,中華民國政府將語言、文字統稱為正體字或正體中文。[7]
1985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大約定調擬終結該思潮,於是,1986年二簡字被廢止[8],轟轟烈烈的漢字二次簡化運動宣告結束。
1986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公佈以羅馬字拼寫的漢語譯音系統「注音符號第二式」。由於注音符號在台灣推行相當成功,小學生皆被要求熟練使用。所以在閩南語、客家語的教學上,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號以使之能夠拼讀這些「鄉土語言」(方言),這些新符號已收錄至Unicode編碼中的「Bopomofo Extended」區。[9]
在2000年左右,中華民國教育部頒佈一套通用拼音規則,嘗試以拉丁化的拼音方式取代注音符號(ㄅㄆㄇㄈ)的使用,並取代注音符號第二式(MPS II),已落實在地名拼寫上。
2008年9月16日,中華民國行政院跨部會會議通過教育部的提案,確定以漢語拼音取代通用拼音作為官方譯音標準。持續多年的兩岸「拼音大戰」,終於落下帷幕。[10]
「注音符號」仍為台灣漢字的主要拼讀工具之一,是小學語文教育初期必學內容;中國大陸自1958年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以後,注音符號停止推廣使用,但在漢語字典等基礎工具書中對漢字注音時仍有標註。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