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滎陽鄭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鄭國,鄭國滅亡後以國為氏。東漢末年,以鄭當時一脈的鄭渾、鄭泰等人為開始,逐漸發展為高門望族。北魏時與范陽盧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姓,唐朝滎陽鄭氏有十個宰相。現代考古論證,河南省開封縣境內的啟封城外西側有滎陽鄭氏家族墓地[1]。
滎陽鄭氏源自姬姓,周厲王的小兒子友被哥哥周宣王分封建立鄭國,鄭國歷二十五代君主。至戰國時代,被韓國滅亡,鄭國君主後代子孫,以國爲氏。
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侯旭東教授認為,高門子弟用來標明其身份地位的郡望多產生於魏晉時代,隨着時間的推移,那些州、郡、縣名稱與隸屬關係也不斷的變化,到北朝時他們居地的名稱難免與舊有的郡望不合,這些名門後代為「高自標置」,仍然抱着舊貫不放,這種風氣不僅流行於安頓死者的墓志銘中,世間也是一樣,國史正傳亦深受影響。《魏書·裴延俊》傳稱裴延俊為「河東聞喜人」而不是「正平聞喜人」,《魏書·李寶傳》稱李寶為「隴西狄道人」而不是「武始狄道人」,《魏書·鄭羲傳》稱鄭羲為「滎陽開封人」而不是「滎陽苑陵人」,《魏書·陽尼傳》稱陽尼為「北平無終人」而不是「漁陽無終人」,都是這種例子[2]。
經過長期的代際繁衍,滎陽鄭氏在鄭溫之後的支系記載出現了較嚴重的分歧[3]
沈炳震、趙超等人均認為歸藏房記載有誤,趙超認為雖然唐朝也有一些墓誌自稱先人為鄭歸藏,但《魏書》、《北史》中「曄娶長樂潘氏,生六子」的記載更可信,《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多出的一房歸藏房有誤[4][5]。
燕太子詹事[鄭溫 (後燕)|鄭溫]生有三子,分為三祖
南祖和北祖因在唐朝出宰相,合稱滎陽鄭氏定著二房。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