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學政署又名江蘇學使署督學察院等,為明代南直隸下江提學御史和清代江蘇學政駐節地,同時也是常州府所轄八縣的科舉院試場所,位於中國江蘇省無錫江陰市澄江街道人民中路中山公園內,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5年)廢除科舉後裁撤,前後共歷時292年和124任學政(含連二任者1人,三任者1人)。其建築規模宏大,號稱「江南官署之冠」,原主體建築今僅存儀門。

Quick Facts 江蘇學政節署儀門, 江陰市文物保護單位 ...
江蘇學政節署儀門
Thumb
文保碑,2016年10月
江陰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人民中路120號原老政府內
分類古建築
時代清代
編號不詳
認定時間1992年9月
Close

歷史

明代正統元年(1436年)於各省以按察使副使或僉事任督學之事,稱為提督學道,北直隸南直隸則特設提學御史,為主管各省學校教育和考試的官員。因南直隸所轄地域廣闊,巡視不便,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又分為上下江提學御史[1][注 1],其中下江提學御史督學江蘇地區的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淮安、揚州六府及徐州一州,首任為王以寧。清沿明制,各省仍設提督學道,最初將上下江提督學道合二為一,雍正三年(1725年)再次分開,分設江蘇學道和安徽學道,雍正四年(1726年)改稱提督學政[2],清末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科舉廢止,次年裁撤。

通常各省學政駐節於省城,到各府州開考時由地方官員臨時籌備行轅。明代南直隸提學御史原駐節地為南京句容縣,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後仍為上江提學御史駐節地,而下江提學御史駐節地則新設於常州府江陰縣。至清代,江蘇學政署成為駐地不在省城的三處省級學政官署之一(分別為江蘇學政駐江陰縣、安徽學政駐太平府、陝西學政駐三原縣[3][注 2]。據明代孫慎行《新建督學察院記》和清代童華《重建江蘇學政節署記》分析認為,選擇江陰作為江蘇學政駐節地的理由為其「地僻且道里均」[4],即首先江陰地處偏僻,便於為士子應試提供較為寧靜的環境,其次江陰地理位置適宜,與江蘇學政的督學區域,尤其是蘇南地區的蘇、松、常、鎮四府路程大致均等,自蘇北地區的淮、揚二府及徐州渡江也極為便利[5]

學政署選址於江陰城中偏北,城內大街虹橋東首,其地宋初屬孫氏萬春園,後東半部分屬廣福寺,西半部分則在明嘉靖年間為季氏清機園[6][7]。明初為鎮守江陰的吳良所建的吳侯官署,弘治年間又改為巡撫行台[8]。至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首任下江提學御史王以寧移文江陰知縣許達道,將巡撫行台加以整修擴建為學政署,並利用後部的清機園遺址建後花園,其後明代崇禎、清代康熙、乾隆、嘉慶和道光年間均有增擴建。咸豐十年(1860年)學政署毀於太平天國戰亂,期間江蘇學政一度暫駐淮安試院與泰州民舍,常州府院試亦改在龍城書院,同治四年至七年(1865-1868)重建[9][10]

辛亥革命後,學政署被改為江陰縣政府,其後花園則與原萬春園東半部分合而為一,改為對公眾開放的公園,並以園中萬壽山而得名為壽山公園。1912年10月,孫中山視察江陰黃山炮台,並在城內桐梓堂發表演說,號召「讓全國的文明從江陰發起」。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江陰民眾在壽山公園內建孫中山先生紀念塔,遂於1930年改園名為中山公園[7]。至1998年7月,江陰市政府自學政署原址遷出[11]。2002年,江陰市政府投資近5000萬元重建中山公園,更名為江蘇學政衙署遺址公園,成為一座敞開式的、集市民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城市園林[12]

Thumb
明崇禎十三年(1640)《江陰縣誌》城池圖,學政署位於連接東門和北門的大街中段,圖上標為「學院」
Thumb
清道光二十年(1840)《江陰縣誌》江陰縣城隍圖,學政署圖上標為「學憲署」
Thumb
清道光二十年(1840)《江陰縣誌》學使署圖,圖中詳細繪出了後花園
Thumb
清光緒四年(1878)《江陰縣誌》學使署圖,與左圖相比,主要建築均已為毀後重建,但後花園未重建[13]

建築

學政署北依萬壽山,西連雪浪湖,東接廣福寺,南臨大街,其規制宏敞,屋宇眾多,被譽為「江南官署之冠」[14]。按清代同治時所重建的規模,其主要建築以前堂後宅為基本佈局,前後共七進,前為廣場,上有影壁、東西轅門、東西鼓亭和旗杆兩根,旗上書以「欽命江蘇督學部院」,其後前堂部分依次為頭門五間(頭門前東為舍人廳、西為號吏房,各五間)、儀門五間(儀門前東為土地祠、西為執事房,各三間)、龍門三間、大堂五間(大堂前出抱廈三間,前院內有東西文場各十二間,亦稱考棚,即常州府院試場所)和川堂,後宅部分依次為崇素堂三間、燕喜堂五間和佳蔭樓五間兩層[15],西北為後花園。

署內設有書房、承差、號房和舍人四個主要部門,其中書房負責掌管各府州院考檔案,承差負責呈送學政奏摺進京及其他差遣,號房負責管理進出公文,舍人負責掌管傳達事項,其人事為世襲,例如書房由王、謝、陳、楊、魯、周六姓八家所世襲[16]

學政署的大堂、東西文場等主體建築已於1960年後陸續拆除,現存遺蹟包括儀門、雪浪湖、墨華榭碑和後花園等[16],此外存有清康熙十六年(1677)《重修江陰縣督學察院記》碑、道光十九年(1839)《增修江陰考棚碑記》和光緒元年(1875)《增建江陰考棚記》三塊碑刻。

Thumb
鼓亭遺址
Thumb
頭門遺址,現其上建有「天開文運」牌坊,對聯為「文章有神浩氣貫長江南北,風雨不動歡顏開廣廈萬千」
Thumb
儀門,面闊五間,進深五椽,單檐硬山頂
Thumb
儀門梁架
Thumb
龍門遺址
Thumb
大堂遺址
Thumb
清康熙十六年(1677)《重修江陰縣督學察院記》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