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西漢時郡治不詳,或云西陵(縣治在今武漢市新洲區一帶),或云安陸(縣治在今雲夢縣)[2],東漢治西陵,屬荊州刺史部。西漢末年,江夏郡領十四縣:西陵、竟陵、西陽、襄、邾、軑[3]、鄂、安陸、沙羡、蘄春、鄳、雲杜、下雉、鍾武。東漢時省襄、鍾武二縣,增置平春縣、南新市縣[4]。
建安年間,權臣曹操攻打荊州牧劉表,奪取了江夏郡的一部分[5]。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手下江夏太守黃祖被孫權所殺,孫權佔據江夏南部[6]。同年曹操平定荊州諸郡,佔據荊州北部,自此兩家瓜分荊州南北。
東漢末年時,江夏郡分屬魏、吳兩國,曹操領有江夏郡北部的襄、蘄春、北新市、鄳、西陽、軑、邾、安陸,孫權則領有江夏郡南部的西陵、南新市、竟陵、鄂、沙羡、雲杜、下雉、鍾武。三國鼎立後,孫權數度伐魏,攻取了江夏北部的蘄春、安陸、石陽,240年奪取邾並於次年築城[7]。晉建立後,羊祜任荊州刺史,重新佔據夏口北岸,孫吳在江夏郡的領地壓縮回沔口周邊的臨江狹窄地帶。晉於太康元年(280年)滅吳,江夏郡移治安陸,改吳國所置江夏郡為武昌郡。
- 後世研究註者謝鍾英個人認為,孫權攻江夏郡只取得其同年析置的蘄春郡,並以劉表命長子劉琦繼任江夏太守作為引證,所以江夏沒有被孫權攻佔[8]。而且認為劉琦萬人留鎮夏口,江夏全境屬於劉琦所有[9]。赤壁之戰後,劉備表劉琦為荊州刺史,劉琦死後由其手下推劉備繼任,江夏郡南岸的沙羨、鄂縣、下雉等地被孫權佔領,這個時候孫權才有江夏[10]。謝鍾英論點與史書記述相反,史書則記述208年孫權數伐黃祖已得江夏南部,而當時劉琮投降曹操平定荊州諸郡,劉琦不可能如謝鍾英所說擁有江夏全境。劉備與劉琦一同奔到夏口北,由於曹操襲來之後二人奔入孫氏的江南境地[11],之後聽從魯肅的計劃所以劉備進住孫權境地的鄂縣樊口[12]。蜀書說劉琦死後其臣下推劉備為荊州牧[13],但是《資治通鑒》等史書則記述是孫權表劉備為荊州牧,周瑜分南岸地給劉備才有地盤[14]。另外建安二十年(215年),割湘水為界分割東西,史書兩方各有說法。吳書劉備向孫權求和請盟,孫權派諸葛瑾回報劉備,重新盟好,孫權割湘水,還零陵給劉備,之後分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自己,分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劉備[15]。蜀書則說劉備與孫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屬東,南郡、零陵、武陵屬西[16]。《三國志》吳書及《資治通鑒》說孫權主導分割,《三國志》蜀書說劉備主導分割,各執一詞。清代學者吳增僅和楊守敬研究也與史書記述相同,208年孫權破黃祖得到江夏南部[17]。無論三國志或是其他史書,劉備都沒有獲得過江夏,相反史書記述是魏吳所屬以及互相爭奪,及後晉所得。
- 謝鍾英又引諸葛亮說「孫權不能越江,魏賊也不能渡漢水」,所以認為孫權得到江夏後,因為能力只能自保所以被魏奪取土地。近代學者認為曹魏在江陵作戰期間佔領了沔北的安陸、新市、雲杜、竟陵諸縣和石陽、邾,魏吳以漢水為界[18]。史書記述與謝鍾英相反,沙羡、雲杜、南新市、竟陵均在沔南而不是沔北[19],陳健梅指「黃武中沔北之地入魏,吳失安陸、新市兩縣,然雲杜、竟陵在沔南,仍為吳境」[20];宋傑參考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三冊三國魏、吳荊州圖及梁允麟《三國地理志》魏國江夏郡條,認為雲杜縣治今湖北京山縣,與南新市(治今湖北京山東北)相近,且黃龍元年(229年)吳將張梁還建議「遣將入沔,與敵爭利」並得到孫權的贊同,可見當時吳國勢力僅在沔口附近,尚未溯漢水進軍收復失地,而竟陵縣治在今湖北潛江西北,距離沔口有三百餘里,當屬曹魏,故贊成謝鍾英的說法。但孫權一直都有越江攻城略地。黃武七年(228年),安陸縣尚在孫權治下。[21]清朝吳增僅、楊守敬認為孫權在建安十三年(208年)領有安陸縣,與南新市都在嘉禾初年即約232年為魏所佔[22]。按《元和郡縣圖志》記述,安陸則本屬於魏晉領土[23]。另外按史書記述,曹操平定荊州後領有沔北,任文聘為江夏太守鎮守沔口(漢口漢水)[24]。孫權曾經派兵攻打文聘不能克,在魏青龍後就是嘉禾中年份被吳攻下沔州,吳將張梁因功為沔中督[25],陸遜和諸葛瑾屯沔口[26]。沔地先屬魏後屬吳,直到晉朝重新收復[27]。史書記述竟陵由後漢管治,三國時代由吳所得,地理在石城,直到晉滅吳後才得此地[28]。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滅陳,廢江夏郡,其地屬鄂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鄂州為江夏郡。江夏郡領四縣:江夏、武昌、永興、蒲圻。[31]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平蕭銑,改江夏郡為鄂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鄂州為江夏郡。江夏郡領四縣:江夏、武昌、永興、蒲圻。天寶二年(743年),開山洞置唐年縣。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江夏郡為鄂州。[32]
人口
行政長官
- 侯登,漢光武帝建武四年(28年)在任。[39]
- 董宣,字少平,陳留圉人,漢光武帝建武中在任。[40]
- 張成,山陽高平人,東漢中期在任。[41]
- 應疊,汝南南頓人,東漢中期在任。[42]
- 賀純,會稽山陰人,漢安帝時在任。[43]
- 陳忠,字伯始,沛國洨人,漢安帝延光四年(125年)出任。[44]
- 田明,漢桓帝時在任。[45]
- 韓說,字叔儒,會稽山陰人,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年)出任。[46]
- 劉祥,零陵烝陽人,漢獻帝初平中在任。[47]
-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漢獻帝建安四年(199年)領。[48]
- 黃祖,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為孫權所殺。[49]
- 劉琦,山陽高平人,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到十四年(209年)在任。[50]
- 文聘,字仲業,南陽宛人,漢獻帝建安十四年(209年)到魏明帝時在任。[51]
- 程普,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人,孫權部下,漢獻帝建安十四年(209年)到十五年(210年)領。[52]
- 蔡遺,孫權部下,漢獻帝建安中在任。[53]
- 孫奐,字季明,吳郡富春人,孫權部下,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到二十五年(220年)領。[54]
- 刁嘉,吳大帝時在任。[55]
- 逯式,魏明帝青龍四年(236年)在任。[56]
- 王經,字彥緯,清河人,魏齊王時在任。[57]
- 高達,字式遠,勃海蓨人,曹魏時在任。[58]
- 劉朗,吳孫皓天紀四年(280年)降晉。[59]
- 陶侃,字士行,尋陽人,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由劉弘任命。[60]
- 楊珉,晉懷帝永嘉中在任。[61]
- 卞敦,字仲仁,濟陰冤句人,晉愍帝建興三年(315年)離任。[62]
- 李恆,晉元帝時在任。[63]
- 周撫,字道和,河內溫人,晉成帝咸和三年(328年)離任。[64]
- 毛寶,字碩真,滎陽陽武人,晉成帝咸和三年(328年)出任。[61]
- 桓宣,譙國銍人,晉成帝咸和中在任。[61]
- 陶稱,尋陽人,晉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出任,後棄市。[60]
- 謝尚,字仁祖,陳郡陽夏人,晉康帝建元中在任。[65]
- 司馬無忌,字公壽,譙王,河內溫人,晉穆帝永和初領。[66]
- 袁喬,字彥叔,陳郡陽夏人,晉穆帝時在任。[67]
- 劉岵,晉哀帝興寧二年(364年)在任。[68]
- 朱序,字次倫,義陽人,晉廢帝興寧三年(365年)在任。[68]
- 竺瑤,晉孝武帝寧康元年(373年)在任。[69]
- 劉奭,晉孝武帝時在任。[69]
- 桓不才,譙國銍人,晉孝武帝時在任。[61]
- 桓振,字道全,譙國龍亢人,晉孝武帝時在任。[69]
- 桓嗣,字恭祖,譙國龍亢人,晉孝武帝時領。[69]
- 楊孜敬,弘農華陰人,晉安帝隆安初在任。[70]
- 鄧啟方,晉安帝隆安中在任。[71]
- 程道惠,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離任。[75]
- 胡藩,字道序,豫章南昌人,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到七年(430年)在任。[74]
- 劉蔚祖,彭城人,宋文帝元嘉中在任。[72]
- 臧質,字含文,東莞莒人,宋文帝元嘉中在任。[76]
- 劉貞之,東莞莒人,南朝宋時在任,卒官。[77]
- 劉懷默,彭城人,南朝宋時在任。[73]
- 朱脩之,字恭祖,義陽平氏人,宋孝武帝元嘉三十年(453年)離任。[78]
- 蔡興宗,濟陽考城人,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年)出任。[79]
- 王彧,字景文,琅邪臨沂人,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2年)到六年(464年)在任。[80]
- 孔覬,字思遠,會稽山陰人,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年)到八年(464年)在任。[81]
- 孔道存,會稽山陰人,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出任。[81]
- 王錫,琅邪臨沂人,南朝宋時在任,卒官。[77]
- 王奐,字彥孫,琅邪臨沂人,宋後廢帝元徽元年(473年)出任。[82]
- 蕭賾,字宣遠,蘭陵人,宋後廢帝元徽四年(476年)到宋順帝昇明元年(477年)在任。[83]
- 柳世隆,字彥緒,河東解人,宋順帝昇明元年(477年)到二年(478年)在任。[84]
- 褚炫,字彥緒,河南陽翟人,齊武帝永明元年(483年)離任。[85]
- 孫謙,字長遜,東莞莒人,齊武帝永明初在任。[86]
- 沈沖,字景綽,吳興武康人,齊武帝永明初在任。[87]
- 劉季連,字惠續,彭城人,齊武帝永明初在任。[88]
- 石文安,字守休,會稽人,齊武帝永明中在任。[88]
- 孔琇之,會稽山陰人,齊武帝永明中在任。[89]
- 王茂,字休遠,太原祁人,齊武帝永明中在任。[90]
- 孔琇之,會稽山陰人,齊鬱林王隆昌元年(494年)除,未拜,卒。[89]
- 陸慧曉,字叔明,吳郡吳人,齊鬱林王隆昌元年(494年)到齊明帝建武初在任。[91]
- 張沖,字思約,吳郡吳人,齊東昏侯永泰元年(498年)到永元元年(499年)在任。[82]
- 程茂,齊東昏侯永元三年(501年)離任。[82]
- 韋叡,字懷文,京兆杜陵人,齊和帝中興元年(501年)到二年(502年)在任。[92]
- 王志,字次道,琅邪臨沂人,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年)到九年(510年)在任。[93]
- 蕭琛,字彥瑜,蘭陵人,梁武帝天監九年(510年)出任。[94]
- 丘仲孚,字公信,吳興烏程人,梁武帝天監中在任。[86]
- 臧未甄,東莞莒人,梁武帝天監中在任。[95]
- 夏侯亶,字世龍,譙郡銍人,梁武帝天監十五年(516年)到十七年(518年)在任。[96]
- 到溉,字茂灌,彭城武原人,梁武帝時在任。[97]
- 劉孺,字孝稚,彭城人,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年)到五年(533年)在任。[98]
- 樂法才,字元備,南陽淯陽人,梁武帝時在任。[99]
- 王沖,字長深,琅邪臨沂人,梁武帝大同中在任。[100]
- 郝迴,安陸人,南朝梁時在任。[101]
- 褚球,字仲寶,河南陽翟人,梁武帝中大同中除,以疾不赴職。[98]
- 崔僔(天寶年間)
- 康某(天寶年間)
- 董某(756年—757年)
- 崔寓(757年)
- 韋良宰(757年—759年)[102]
國主
蘭陵國(291年—300年代)/江夏國(300年代—403年,404年—420年)[103][104][105] | |||||
以舉門無辜受禍及伐蜀之功封,食邑4800戶→8500戶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蘭陵公 | 成公 | 衛瓘 | 291年追封 | |
蘭陵世子 | 貞世子 | 衛恆 | 衛瓘子 | ||
2 | 蘭陵公→江夏公 | 衛璪 | ?—311年 | 衛恆子 | |
3 | 江夏郡開國公 | 衛崇 | 衛瓘玄孫 | ||
4 | 江夏郡開國公 | 衛准 | |||
5 | 江夏郡開國公 | ? | |||
6 | 江夏郡開國公 | 衛璵 | ?—420年 | 衛准孫 | |
宋受禪,國除 |
江夏國(424年—479年)丨食邑5000戶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江夏郡王 | 文獻王 | 劉義恭 | 424年—465年 | 宋武帝第五子 |
2 | 江夏郡王 | 宣王 | 劉叡 | 465年追封 | 劉義恭第二子 |
3 | 江夏郡王 | 愍王 | 劉伯禽 | 465年追封 | 劉義恭第十三子 |
4 | 江夏郡王 | 劉子綏 | 465年—466年 | 劉義恭兄孫 | |
5 | 江夏郡王 | 劉伯猷 | 467年—471年 | 劉義恭兄孫 | |
6 | 江夏郡王 | 劉躋 | 471年—479年 | 劉義恭兄孫 | |
齊受禪,降封沙陽縣開國公 |
江夏國(481年—494年)丨食邑2000戶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江夏郡王 | 蕭鋒 | 481年—494年 | 齊高帝第十二子 | |
伏誅,國除 |
江夏國(494年—500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江夏郡王 | 蕭寶玄 | 494年—500年 | 齊明帝第三子 | |
伏誅,國除 |
江夏國(565年—589年) |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江夏郡王 | 陳伯義 | 565年—589年 | 陳文帝第九子 | |
陳亡,國除 |
參見
註釋及徵引文獻
參考書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