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日租界,是近代位於漢口的五國租界之一,亦為六個在華日租界之一,由日本於1898年開闢。開闢初期面積約247.5畝,經過擴張後面積達622.75畝。其也是漢口五國租界中開闢最晚者[1]:219-251。抗日戰爭期間曾一度收回,日軍佔領漢口後又復開,終於1943年移交汪精衛政府。日租界內建築大部於1944年末的漢口大空襲期間化作焦土。
歷史
甲午戰爭後,日本取得在新開通商口岸蘇州、杭州、沙市、重慶以及天津、上海、廈門、漢口4個舊有通商口岸設立租界的權力[2]。
1896年10月17日,清政府派榮裕、敬信、張蔭桓與時任日本駐華公使林董簽訂《通商口岸日本租界專條》(又稱《公立文憑》或《通商公立文憑》),其中規定:「添設通商口岸,專為日本商民妥定租界,其管理道路及稽查地面之權,專屬該國領事。中國政府亦允,一經日本政府咨請,即在上海、天津、廈門、漢口等處,設日本專管租界」[3]。
1898年7月16日,受湖廣總督張之洞派遣,湖北按察使、漢黃德道江漢關監督瞿廷韶與日本駐上海總領事代理小田切萬壽之助簽訂《漢口日本專管租界條款》,規定漢口日租界位於漢口德租界以北,沿長江下行100丈,東至江口、西抵京漢鐵路,面積約247.5畝[4]:13-14。
1906年起,時任日本駐漢口總領事水野幸吉援引1898年簽訂的協議,提出將大智門火車站外毗連盧漢鐵路靠近德、日租界的1,000餘畝土地劃給日本,作為新日本租界。張之洞認為索要的土地面積過大,且緊靠車站和鐵路的地塊經濟與戰略地位重要,不同意劃與。水野幸吉轉而要求在丹水池以下,將日租界下移200丈,後經外務部批准減為150丈。1907年2月7日,漢口道桑寶與日本訂立《漢口日本租界推廣專條》,規定中國商人在租界區域開辦的燮昌火柴廠雖可繼續營業,但須向日租界當局繳納賦稅,今後「若一旦脫離中國之手,則中國官吏一切不得有干涉保護之權利」[5]。至此,日租界擴展面積達375.25畝,總面積達到622.75畝,超過原租界兩倍有餘。漢口日租界西側與華界交界的道路(平和街,中國稱為兩國街,今中山大道)本應為兩國共管,也變為完全由日租界控制[4]:16。
1927年4月3日,發生漢口事件,日本水兵與人力車夫之間的衝突引發的暴亂中租界遭到破壞和搶劫,日本住戶和領事館人員被襲擊、日本海軍也有人員受傷,隨後日本海軍陸戰隊向數十名參與抗議的中國人開槍,打死9人、重傷8人、輕傷數十人,中方稱「四三」慘案[7][8]:413-414,510。
1928年12月17日下午,日本駐漢海軍陸戰隊的4輛炮車在同德里附近馬路上將路旁的人力車工人水杏林軋成重傷而死,時稱「水杏林慘案」或「新漢口水案」。事件引發超過5個月的大罷工,群眾反日情緒不斷高漲並要求國民政府收回租界、廢除不平等條約,日本則接連增派軍艦到漢實施武力威脅。最終,1929年6月6日,中日雙方在漢口達成協議,日本總領事書面道歉、水杏林遺屬獲得撫恤金4,600元,罷工結束[9]。
1936年9月19日,發生漢口日本巡查射殺事件,一名日本領事館警察被暗殺[10][11]。
1937年8月,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漢口的日僑(1,984人)全部撤離回國,漢口日租界由中國政府代管[12]:1643。
1938年8月13日,淞滬會戰一周年紀念日,中國政府正式收回漢口日租界,改為漢口第四特別區。同年10月25日,武漢會戰結束,日軍佔領武漢後又恢復了漢口日租界[4]:222。
1943年初,日本在中華民國(汪精衛政權)的治外法權廢止。3月30日,日本將漢口日租界移交給汪精衛國民政府[4]:223。
1944年12月18日,漢口大空襲期間原漢口日租界的區域被美軍飛機轟炸成一片廢墟[13]。戰後,原日租界大部分地方演變為貧民區[14]。
管理
1909年居留民團獲得徵稅和市政建設權後,日租界開始了大規模的建設。從1909年到1913年,日租界陸續建設三菱碼頭、日信碼頭等沿江碼頭,並開闢若干條與長江平行或垂直的道路。與長江平行的街道主要有3條,即江岸,中央的中街(今勝利街),以及西部邊界的平和街(今中山大道)[4]:93-96。居留民團辦公處所多次變遷,1943年後為中街21號(今勝利街335號)[4]:121。
日租界建立之初,由日本領事館負責行政。1885年,日本在漢口初設領事館,然而於1891年9月28日因事務清閒關閉。1898年7月,日本駐漢口領事館重開,到1904年時領區包括湖北、河南、江西三省。1909年10月,升級為總領事館。1913年,由建築師福井房一設計的紅磚牆、白石材鑲邊、古典主義殖民風格領事館建成,該建築設有面對長江的五層高鐘樓與四層高瞭望塔。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總領事館暫時關閉,中國軍隊於武漢會戰結束前將日本領事館炸毀。1938年10月25日,日軍佔領武漢後恢復日租界,重開的總領事館遷至漢口市中心勝利街2號交通銀行。1944年12月18日,重建於山崎路(今山海關路)的領事館建築被美軍飛機炸毀。1945年隨着日本戰敗投降,駐漢口總領事館正式關閉[16][17]。
1907年,僑民自治團體漢口日本居留民團成立,由居住在武漢的日本僑民通過選舉產生具有自治性質的機構居留民會及居留民團行政委員會,接管了一切行政管理權。1909年,居留民團的權力擴大到徵稅和市政建設,惟巡捕房仍屬於日本領事館管理[4]:46-48。
1911年時巡捕房(警察署)設於中街與成忠街路口(今勝利街與張自忠路路口),巡捕中10人為日本籍,23人為中國籍。1938年11月5日,隨着領事館的復建,警察署亦恢復設立,有日籍巡查21人。11月7日,警察署在大正街(今盧溝橋路)35號開設派遣(出)所。1939年1月5日,開設武昌警察分署。警察執行公務時,對日本人主要依據《居留民取締規則》《警察犯處罰令》《宿屋、下宿屋、料理店、飲食店取締規則》等處罰,對中國人則主要依據《居留地警察規則》《居留者取締規則》《藝妓酌婦傭婦女取締規則》等處罰,有所區別[4]:52,202。
居民
漢口日租界設立之初,在漢口僅有13名日本僑民。漢口日租界設立後,數年內漢口日本僑民增加到千人以上,但是只有少數居住在日租界。根據日本《外務省警察史》記載,1909年時居住在漢口的日本人有1,136人,辛亥革命爆發後的1912年一度降至973人,到1917年又升至2,045人[1]:219-251。
經濟
在漢口五國租界中,日租界距離商業中心地區最遠,日本商人財力又很有限,所以商務並不繁榮。直到1909年,界內主要是工廠、倉庫和底層日本人的住宅區,較為荒涼[18]。較有實力的日本企業,如橫濱正金銀行、台灣銀行和日清汽船株式會社,都前往英租界立足。1909年日租界大規模建設以後,航運、貿易以及土產加工業開始發展,規模較大者有三菱洋行,漢口日租界在所有在華日租界中的繁榮程度變得僅次於天津日租界[19]。
文化
- 《漢口日報》(日文):1907年8月1日創刊於大倉洋行二樓,由1905年5月25日由小川夔日郎創辦的《漢皋日日新聞》改組而成,接受日本政府資助,漢口日本僑民會會長岡幸七郎擔任社長。該報由日本東京凸版會社印刷廠崇文閣印刷,每日發行,有社論、新聞等欄目,最初供日本僑民閱讀,行銷漢口、長沙、宜昌、重慶等地,日銷1000份,1916年始對華人發售,日售50~60份,1926年停刊[8]:328。
現狀
漢口日租界區域大致相當於目前武漢市江岸區的永清街道。原日租界內建築僅有的少量遺存,如三菱洋行、日本神社,於2003年的舊城改造中被拆除[25]。不過,長春街北端1-4號的4棟西式公館建築被保留下來。列為保護文物或保護建築的包括[26][27]:
- 日本領事館(山海關路2號)
- 三菱洋行職員宿舍及松迺家酒店(也稱日租界軍官宿舍,勝利街272號)
以及抗戰初期與八路軍、新四軍有關的2幢建築[28][29]:
- 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長春街57號)
- 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勝利街332-352號)
1995年6月,武漢長江二橋建成通車,位於橋頭的原漢口日租界所在地區的商業價值得到提升[30]。2006年,香港瑞安集團將該片區改造為武漢天地商業區[31]。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