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丸沈沒事故,是指1945年11月1日發生於臺灣基隆市海難事件。時值太平洋戰爭結束,從臺灣啟程前往宮古島的偷渡船「榮丸」因發動機故障而擱淺沉沒,導致約100名從臺灣疏開日語台湾疎開返回的人員喪生。這起事件發生在處於盟軍佔領下的日本,無法進行沖繩撤離計劃的時期,是民間自行撤離過程的一部分。[1][2]

背景

在太平洋戰爭期間,隨着大日本帝國塞班島戰役中慘敗,加上擔心美國軍事入侵琉球群島,因此自1944年7月起,日本政府決定從琉球群島疏散平民。計劃將2萬人從宮古島石垣島疏散到當時由日本統治的臺灣。實際上有超過2萬人以上的宮古、石垣島居民,以及來自沖繩本島的2000人,在政府的強烈建議下,乘坐政府準備的疏散船和自願疏散的漁船抵達臺灣。[3]

日本投降後,沖繩實行美軍的軍事統治,而臺灣則歸屬於中華民國的統治,兩者都不再受日本政府的法律支配。因此,日本政府未能立即實施將臺灣遣返者遣返沖繩的計劃[4]。同時,沖繩島的民生基礎設施因沖繩島戰役遭到嚴重破壞,也是延遲官方遣返計劃啟動的因素之一。然而,從臺灣到日本本土的民間撤離和軍人復員運輸已提前開始,到1946年4月,約有30萬人幾乎完成了撤離[5]。對於沖繩出生的人來說,如果移居到日本本土,他們可以搭乘船隻,但是返回八重山群島的正式行動直到1946年2月12日才開始[6],而返回沖繩本島的正式撤離行動則要到同年10月中旬才開始。[5][7]

在臺灣無生活經驗的的疏散者自戰後則過着艱苦的生活,特別是1945年10月中華民國國軍進駐臺灣,臺灣總督府的配給停止後,使他們陷入極度困窮的狀態。因此,在正式開始撤離計劃之前,包括「榮丸」等偷渡船大規模地進行了撤離行動。1945年9月,民眾成立了疏散撤離協會[4]。使用的船隻包括從臺灣解除徵用的日本舊軍艦以及個人、協會在日本本土、沖繩、臺灣等地租用的漁船。自治單位也也積極協助居民回鄉,例如平良市在1945年11月成立了鎮上的疏散者援助會,調集了六艘船,町長石原雅太郎為了率領這次行動,辭去了職務前往臺灣[4]。偷渡船除了從事撤離運輸外,還參與了走私交易,其中一些船主甚至散佈謠言,聲稱需支付高額船費[8]

偷渡船通常都是由非常簡陋、性能低的船隻組成,加上常常超載乘客和走私貨物,航行十分危險。[8]除了榮丸之外,許多海難事件頻繁發生,1945年12月19日,由平良町租用的產組丸因超載而被淹沒,不得不捨棄貨物以免沉沒。[9]儘管如此,仍有許多疏散者在正式撤離計劃開始之前,就成功地透過偷渡船回國。到了1946年4月,留在臺灣的沖繩疏散者只剩下五千人,此外,即使在疏散者撤離完成後,沖繩和臺灣之間的偷渡船仍然頻繁往返,因為貿易導致的海難事件也時有發生[10]

事件經過

Thumb
外木山周圍區域景觀,為沈沒事故發生地點。

1945年11月1日下午6時左右,乘客開始登船停泊在基隆港的「榮丸」,並在中華民國國軍的警戒目光下進行,榮丸原本是一艘在戰時從基隆船塢廢船的船體上,收集老化設備整備而成的船隻,並配備了內燃機等設備[11],雖然登船需要購買票證,但沒有製作乘船者名單[11],因此在登船前後可能會有人離開或突然加入,導致準確的乘船人數無法確定[12]。最終共估計共100人登上船隻,主要是來自宮古列島的疏散者,同時也包括了至少9名來自八重山列島的人。

當天下午7點左右,榮丸從基隆啟程前往宮古島,大約45分鐘後,船隻駛出了港口,但由於海浪太大,決定放棄航行並返回[11]。然而在折返途中,引擎突然發生故障,使船隻漂流在距離台灣沿海約400公尺的東海上,為了尋求救援,船隻人員透過點燃衣物向陸地求助,但未收到回應。[11]經過了4個半小時後,船隻漂至外木山海岸附近,距離海岸約100公尺處觸礁。受到連續衝擊的浪潮,船體在隔天清晨前完全崩潰。[11]

乘船者們相繼被海浪沖走,有些人被拋入海中,有些被衝擊到附近的岩礁上,導致許多人不幸喪生,儘管當地居民和當地仍駐紮的日本軍通信部隊在海岸展開救援行動,但只有少數倖存者能夠游到岸邊或被沖上岸。許多屍體被沖上岸,但晚些時候才漂到的屍體多數有嚴重的傷勢,例如缺失四肢等[11],根據參與搜救行動的居民張添茂的證言,由於被沖上岸的屍體眾多,被用擔架聚集在一個地方後,與柴火一起堆起來火化,無法逐一分開遺骨。[2][13]。倖存者們臨時居住在廢棄的房屋裏,或是住進基隆的醫院,部分人直到12月才得以返回沖繩。[14][11]

由於乘船者人數不明,因此準確的罹難人數也無法確定。根據一名倖存者的證言,乘船人數為183人,倖存者32人[14]。另一個證詞稱乘客數為172人,倖存者32人。 還有一種說法是乘客數為127人,倖存者23人,但與前兩種說法相比,乘客數172人,倖存者32人的說法更為可信。[15]此外,根據當時在臺北市參與遺體收容的下地町副鎮長的證言,死亡人數約105人。[13]根據沖繩縣生活福祉部援助課程保存的《臺灣引揚者調查報告》(1969年整理),確認了本事件相關共有89人死亡。[15]

另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