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立號防護巡洋艦(日語:橋立はしだて Hashidate ?)是舊日本海軍防護巡洋艦,為松島級(日方正式名稱「松島型」)三號艦,也是該級唯一一艘由日本本國自行建造的軍艦。本艦設計時意圖以小噸位艦艇裝載大口徑火炮,來抗衡當時清朝北洋艦隊主力艦。本艦作為日本海軍重要戰力之一參加了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時期則退居二線,執行了輔助任務。服役後期先後用作海防艦和訓練船。

Quick Facts 橋立はしだて, 概觀 ...
橋立はしだて
Thumb
1904年的明信片上的橋立號
概觀
艦種防護巡洋艦
擁有國大日本帝國
艦級松島級防護巡洋艦
製造廠日本橫須賀海軍工廠
下訂1886財政年度
動工1888年8月6日
下水1891年3月24日
服役1894年6月26日
結局1927年拆解
除籍1922年4月1日
技術數據
排水量計劃:4100[1]
全長全長:89.9米
全寬15.6米
吃水6.4米
鍋爐燃煤專燒鍋爐6座
動力臥式三段膨脹式蒸汽引擎2座
2軸推進
功率5,400匹馬力(4,000千瓦特)
最高速度16.5(31公里每小時)
乘員1893年時:355人[2]
武器裝備加奈式單裝320毫米(12.6英寸)炮1門
40倍徑單裝120毫米(4.7英寸)速射炮11門
哈奇開斯47毫米單裝重型速射炮6門
哈奇開斯47毫米輕型速射炮12門
356毫米(14英寸)單裝魚雷發射管發射管4具[3]
裝甲裝甲甲板: 40毫米
主炮炮座: 300毫米
司令塔:100毫米[4]
Close

本艦得名自京都府丹後國名勝之一的天橋立[5]。松島級三艦均取名自日本三景,因此三艦經常合稱為「三景艦」。此外這也是日本海軍中第一艘以「橋立」命名的軍艦;日後的橋立號炮艦日語橋立 (砲艦)繼承了該名。又戰後海上自衛隊橋立號迎賓船日語はしだて (特務艇)也沿用了該名,不過該船僅作為迎賓用,並非作戰軍艦。

設計和概述

Thumb
嚴島號和橋立號的線圖

十九世紀末期正是法國綠水學派風頭正勁之時,其主要思想是提倡以造價低廉的小型快速艦艇來抗衡昂貴的鐵甲艦。當時日本聘用的法國軍事顧問、海軍艦艇設計師白勞易也是這一理論的熱心支持者[6]。這一理論對於當時國力有限的日本尤為具有吸引力。日本的假想敵清朝當時最大的兩艘定遠級鐵甲艦擁有着305毫米口徑的火炮和355毫米的裝甲,性能完全凌駕於同時期日本任何軍艦;而日本尚無力建造同等程度的大型鐵甲艦來與之抗衡,因此日本政府接受了白勞易的建議,在小噸位、輕防禦的巡洋艦上搭載大口徑火炮,希望能以此擊敗定遠級。同時為培養本國造船能力計,日本政府要求本艦在日本國內的造船廠進行建造[7]

本艦長89.9米、寬15.6米、吃水6.4米,設計噸位4217噸。艦體採用低碳鋼、雙層船底,共劃分為94個艙室。外觀上,為三腳式單桅[8]。主機為兩台臥式三段膨脹式蒸汽機,設計時速16.5節(31公里每小時)[9]

本艦最主要的武裝就是艦艏的加奈式320毫米後膛炮,由法國施耐德公司根據加奈式火炮的規範進行製造,內管為英國製造,外管為法國生產。最初設計人員打算採用42倍口徑;但有關人員擔心火炮過於龐大、轉動時會影響軍艦的平衡性,因此修改為38倍徑(膛線長12160毫米)。主炮炮彈可選用450公斤實心穿甲彈或者350公斤開花彈,備彈60發,有效射程8000米,最大轉角285度。主炮備有一個前部敞開式炮罩。整門火炮全重66噸,雖然稍有縮小,但轉動時依然會引起艦體側傾,高海況下根本不能轉動;同時為了降低全艦重心,設計師佈置了一個非常低矮的火炮甲板,這又導致了極為嚴重的上浪問題,使得適航性惡化。理論射速10分鐘1發,但由於種種限制,實戰中射速僅有1小時1發,完全沒有達到預期目標。[10]

本艦的副炮和輕火力也和姊妹艦松島不同。副炮為11門單裝120毫米速射炮,其中10門安裝在主甲板下方的炮房兩側,另外艦艉也有1門[3]。每門炮備彈120發。輕武器包括哈奇開斯47毫米重型機關炮6門,47毫米輕型機關炮12門[3][5]。魚雷武器方面,本艦配備了4具魚雷發射管,艦艏3具、艦艉1具;前後為固定式,兩舷為旋轉發射架[4]

本艦要害部位(如輪機艙、彈藥庫)以及火炮防盾採用了淬火硬化鋼。由於要在僅4000多噸的艦體上塞進如此多的武裝,本艦嚴重超重,設計師被迫犧牲防護能力來降低重心[9]。裝甲甲板全部在水線下[8],厚40毫米,主炮炮座300毫米[4]。司令塔厚100毫米[11]。另外在艦身主炮台到鍋爐、蒸汽機艙之間設置了一道鋼質裝甲帶,厚10毫米,高1.5米,結合部寬70毫米[12]

艦歷

建成至戰前

Thumb
橋立號,攝於1893年1月

1887年(明治20年)1月10日,松島級總設計師白勞易建議日本政府在該級前兩艘中挑選其中一艘(前兩艦設計稍有差異),仿照其樣式在日本國內進行建造[13]。同年6月6日,日本海軍為預定建造的第三號海防艦選定了「橋立」一名[14]。1888年(明治21年)8月6日,本艦在日本橫須賀海軍工廠開始動工興建,不過其中很多材料部件依然需要進口。

1889年(明治22年)12月26日,白勞易提議修改設計,將原定的舷側裝甲帶從8毫米增加到10毫米;這一改動將會導致全艦超重約16噸,需要從別的地方着手減重[15]。1890年(明治23年)1月10日,技術會議批准了這一修改方案[12]。8月23日,日本海軍將本艦劃分種別為第一種軍艦,入籍橫須賀鎮守府[16]。同年7月25日,日本駐英國倫敦特命全權公使、子爵河瀬真孝日語河瀬真孝與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簽訂合同,在10個月內為日本生產9門120毫米速射炮以及配套的炮架等設備,訂單總額2萬2932英鎊,分三期支付,日本政府先期支付其中的三分之一[17]。同年10月3日,技術會議提議取消原設計的在120毫米速射炮的輸彈管道(炮位和裝甲甲板之間)設置的3英寸(76毫米)防彈鋼板、以及為了防止炮彈掉落而設置的阻隔裝置,以節省噸位[18]

本艦的建造過程由於各種原因(如工廠失火等[19])延誤甚久,一直要等到1891年(明治24年)3月24日方才下水。至同年8月10日,造船所已經超支7萬日元[20]。1894年(明治27年)3月20日,本艦在拖延了數年後終於開始進行試航,卻發現第4號鍋爐和第5號鍋爐的部分火爐發生膨脹[21]。相關調查委員會調查結果顯示,事故原因為鍋爐前面板所用鋼板質量不過關,遇熱變形導致塌陷[22]。這一事故導致本艦需要進行緊急維修[23],最終拖到了1894年6月26日才正式服役並進行命名儀式,此時中日兩國上空早已戰雲密佈。

1894年(明治27年)7月10日,日本方面為了應對隨時會爆發的戰爭,開始重新編組艦隊,各艦艇分別編入常備艦隊以及警備艦隊中。7月19日警備艦隊改稱為西海艦隊,與常備艦隊合稱聯合艦隊[24]。22日,聯合艦隊開始編組旗下各隊,臨戰前作為主力的本隊共編入6艦(本隊第一小隊聯合艦隊旗艦松島千代田高千穂;第二小隊橋立筑紫嚴島[25]。7月25日,第一游擊隊在豐島海戰中截擊護航的北洋艦隊軍艦。隨後中日互相宣戰,甲午戰爭爆發。

甲午戰爭

同年9月14日16時,日軍集結第一游擊隊、本隊、第三游擊隊、輔助艦艇護送大批運輸船開始向大同江進發[26]。由於一直沒有得到北洋艦隊主力的位置的確切情報,16日17時,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佑亨海軍中將率領本隊(第一小隊:艦隊旗艦松島、千代田、嚴島;第二小隊橋立比叡英語Japanese ironclad Hiei扶桑)、第一游擊隊、炮艦赤城日語赤城 (砲艦)輔助巡洋艦西京丸日語西京丸出發駛向黃海北部的海洋島,準備進行偵察行動[27]。17日10:23在本隊前面的第一游擊隊旗艦吉野報告發現不明煤煙[28]。12:05伊東下令全軍進入戰鬥狀態[29]。12:58,序列第四的橋立開始進行炮擊[30]。13:10一發炮彈命中橋立320毫米炮台,造成2人死亡、7人負傷[30]

14:26,平遠號廣丙號從登陸場趕來,由北洋艦隊右翼切入戰場,隨後兩艦繞到松島的舷側展開進攻[31]。兩艦的近距離突擊吸引了本隊的火力,代替北洋艦隊主力承受了日艦的密集打擊。15:15橋立恢復對定遠號鎮遠號的炮擊[32]。15:30左右橋立收到了旗艦松島發出的各艦自由運動的信號,於是一度脫離本隊自行對定遠、鎮遠進行射擊,其後返回本隊隊列[32]。當天整場戰鬥中,橋立彈藥消耗量為120毫米炮731發、重47毫米炮280發、輕47毫米炮440發,而戰前日軍寄以厚望的320毫米主炮僅發射了4發炮彈[33],並且未有確切的命中記錄。本次交戰後,由於旗艦松島受到的損傷實在太過嚴重需要回國進行大修,當晚20時伊東轉換旗艦到橋立上[34]

同年11月,日軍開始在遼東半島發起一連串的進攻作戰。11月。6日天剛亮,本隊(旗艦橋立、千代田、嚴島、浪速、松島)、第一游擊隊從里長山群島泊地出發前往大連灣[35]。14時艦隊在大連灣距離陸地5海里的地方進行掃雷作業,日軍一直忙到傍晚才確認清軍並沒有布雷[36]。7日黎明日艦炮擊岸邊炮台,不過沒有收到反擊。日艦炮轟了一陣,直到發現炮台上升起了日本旗方才停止炮擊[36]。13日伊東重新換乘回松島(序列變為旗艦松島、千代田、嚴島、橋立[37]。21日01時艦隊向旅順口運動,05時到達嶗嵂嘴炮台海灣邊。06:15清軍炮台首先開始攻擊,日艦隨後進行還擊[38]。至24日旅順口之戰基本結束,25日各艦在旅順港外進行掃雷作業,27日返回大連灣[39]

同年1月19日,聯合艦隊各隊陸續從大連灣陸續出港,20日護送着第一批運輸部隊抵達預定的登陸場[40]。1月30日下午本隊及第一游擊隊在威海衛海灣進行支援作戰。16:13日艦以單縱陣展開,向日島炮台逼近。16:40日艦抵達距離日島7000米處,劉公島東炮台首先開炮,稍後威海衛內的北洋艦艇也開始開火。17:05日落難以觀測,日艦退出戰鬥[41]。1月底至2月初,日軍逐步攻陷了威海衛的外圍炮台,北洋艦隊殘存艦艇只能困守於威海衛泊地內。2月3日10:45本隊以及第一游擊隊再次出現在日島4500米處,日島和劉公島的炮台以及北洋艦艇進行了有力的回擊,迫使日艦放棄了同時進攻兩處炮台的打算,而是改為先往劉公島東南角運動,避開日島和艦隊的攻擊。11:50日艦見炮擊無果,遂退去。這一天的戰鬥中清軍炮擊相較1月30日的時候更為準確,落點經常在距離各日艦僅4、5米處;然而即使如此,日軍依然沒有艦艇受到直擊彈命中,也無人傷亡[42]。2月7日,伊東祐亨判斷兩次魚雷艇襲擊後,定遠、來遠、威遠等主要艦艇坐沉,北洋艦隊已經軍心渙散,於是下令聯合艦隊總攻。本隊、第一游擊隊同編為右軍,單縱陣10節航速向威海灣東口前進,主要攻擊劉公島炮台;第二、第三、第四游擊隊共15艘為左軍,目標為日島炮台[43]。07:35劉公島東炮台首先對來襲日艦迎擊;嚴島序列第四,07:48在6000米距離上開炮[44]。當天戰鬥嚴島沒有受損報告。至12日,一直苦苦支撐的威海衛清軍在人員傷亡慘重、彈藥告罄、援軍又遲遲不至的情況下,被迫向日軍投降。

日軍攻陷威海衛之後,日本海軍已經完全控制華北一帶制海權,各艦陸續回國整修準備對南中國地區發動新的攻勢。2月26日,橋立返回吳港整修[45]。3月23日上午,日軍發起澎湖登陸戰浪速高千穂秋津洲逼近岸邊與炮台交戰,而本隊則掩護運輸船從澎湖裏正角登陸[46]

十年間戰時期

甲午戰爭結束後,日本方面對飽受鍋爐問題困擾的橋立進行了大修,然而問題始終沒有徹底解決,最大航速始終只有10節(19公里每小時)左右。

1898年(明治31年)3月21日,日本海軍制定了軍艦及魚雷艇類別表,將排水量3500噸以上、7000噸以下者列為二等巡洋艦[47]。根據這一規定,共有9艘軍艦劃入二等巡洋艦之列,橋立也在其中[48][49]

1900年(明治33年)4月,橋立參加了日本海軍的大演習。同年義和團運動爆發,日本海軍積極參與了對華干涉行動,而橋立因為鍋爐的老毛病再度發作,沒有參加相關軍事行動。

1901年(明治34年)2月25日,嚴島、橋立從橫須賀出發進行遠洋航海訓練,遍及馬尼拉巴達維亞香港仁川元山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中文舊稱海參崴),8月14日返回橫須賀。

1902年(明治35年),橋立進行大修,將原有的鍋爐替換成日本國產的宮原式水管鍋爐,成為日本海軍第一艘裝備宮原式鍋爐的軍艦[9]。同年10月20日,橋立在換裝後進行的海試中一舉錄得16節(29.6公里每小時)的航速,這遠遠超越了之前的實際航速,甚至比新服役時還要好。另外有關方面也趁這次改裝更換了橋立的輕武器,換成了兩門76毫米炮和18門47毫米速射炮。

1903年(明治36年),橋立又進行了一次遠洋航海訓練,路程大致與1901年相同。

1903-1904年間,日本和俄國之間為了爭奪在朝鮮的權益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1903年12月下旬日本將常備艦隊解散,重新編成為第一、二、三艦隊,其中第一、第二艦隊編組為聯合艦隊,片岡七郎海軍中將的第三艦隊則停泊於吳軍港以及竹敷要港日語竹敷要港部待命[50]。此時橋立已經退居二線,因此編列入第三艦隊第五戰隊(艦隊旗艦嚴島鎮遠橋立松島),司令山田彥八日語山田彦八海軍少將[51]

日俄戰爭

1904年(明治37年)2月8-9日夜間日本對駐泊在旅順港(俄方稱亞瑟港)的太平洋艦隊旅順分艦隊突然發動魚雷襲擊,日俄戰爭爆發。同年3月4日,第三艦隊編入聯合艦隊[52]。此後第五戰隊也投入到對旅順港的封鎖行動中去。

同年6月23日05:40,日軍負責監視港口的驅逐艦發現偵察防護巡洋艦諾維克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Novik (1900)及一批艦艇從黃金山下出港。收到警報的日本艦艇立即從裏長山群島泊地出航。

同年6月23日05:40,困守在旅順的旅順分艦隊試圖突圍,日軍主力盡出進行堵截[53]。當天第五戰隊(嚴島、橋立、八重山英語Japanese cruiser Yaeyama;另鎮遠、松島在大窯口海灣)收到警報後,嚴島、橋立立即趕往遇岩[53]。這次實際上是太平洋艦隊旅順分艦隊的一次突圍嘗試,諾維克號、巴揚號佩列斯韋特號波爾塔瓦號塞瓦斯托波爾號帕拉達號阿斯科利德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Askold戴安娜號等8艘主要艦艇率先抵達饅頭山東南岸[54]。11:00左右皇太子號勝利號列特維贊號也已經出港[55]。面對傾巢出動的俄艦,日艦主力尚未抵達,此時在遇岩僅有少量艦艇[56]。18:15日軍主力趕到,20:00無心戀戰的俄艦開始調頭往北撤退。第五戰隊一度嘗試追擊無果[57]

同年8月9日,諾維克號帶領若干炮艦、驅逐艦再次來到鮮生角東灣,這次第五戰隊4艦全體迎戰,俄艦稍作交火便行退去[58]。山田下令追擊,橋立在行動中未有受損記錄[59]

隨着日軍在陸地上的推進,日軍的陸軍重炮已經可以對港內俄艦造成嚴重的威脅。8月10日俄艦被迫再次嘗試突圍。當天第五戰隊(橋立、松島;另鎮遠在去往大崮口的路上、嚴島在里長山群島)正逡巡於小平島附近,收到警報後立即趕赴遇岩以西進行監視[60]。看見第一戰隊來到之後,13:08第五戰隊也投入行動,試圖堵截俄艦。不久第五戰隊和鎮遠在遇岩會合(序列變為橋立、松島、鎮遠)[61]。交戰中俄軍旗艦皇太子號司令塔受到日軍大口徑炮彈命中,司令威廉·維特捷夫特海軍少將戰死,俄艦陷入了混亂。第五戰隊遂從俄艦西北方向進行包抄[62]。19:10第五戰隊靠近俄艦,不久俄艦主力即掉頭向西撤退。第五戰隊一度進行了追擊[63]。是次作戰橋立沒有受損記錄[64]

同年12月10日20:10,防護巡洋艦明石在進行巡邏時在遇岩以南11海里處觸雷,艦身劇烈震動。爆炸在右舷前部造成嚴重破損,使得前部糧艙注滿了水,導致艦艏下沉,艦體右傾。正在旁邊的嚴島、橋立兩艦趕了過來進行協助。最終12日明石成功返回泊地。[65]

同年12月下旬,旅順會戰進入尾聲,第一太平洋艦隊(原太平洋艦隊)已經全軍覆沒,而由齊諾維·羅傑斯特文斯基海軍少將率領、從波羅的海艦隊抽調艦艇而編成的救援艦隊(第二太平洋艦隊)正在一路殺來。聯合艦隊決定進行整修,以應對即將來臨的決戰[66]。為此聯合艦隊重新進行整編,第五戰隊(艦隊旗艦嚴島鎮遠松島、戰隊旗艦橋立通報艦八重山英語Japanese cruiser Yaeyama)改由武富邦鼎日語武富邦鼎海軍少將出任司令[67]

1905年5月27日,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在對馬海峽遭遇聯合艦隊主力攔截。當天早上,第五戰隊接到俄國艦隊的目擊報告後立即從尾崎灣出發,09:55到達神埼南偏東7.5海里(13.9公里)處[68]。之後第五戰隊在俄艦左舷4—5海里(7.4—9.3公里)的地方徘徊。中途俄艦一度轉向,靠近第五戰隊至射程範圍內並對其進行攻擊,第五戰隊於是退後了一些進行避讓[68]。14:10雙方主力艦開始交戰,於是第五、第六戰隊迅速靠近,試圖尋找戰機[69]。15:15日艦發現奧列格號英語Russian cruiser Oleg在內的俄國巡洋艦分隊。俄艦首先開火,第五戰隊則一直引而不發,同時繼續拉近距離。至16:10俄國巡洋艦已經和第三、第四、第六戰隊扭打在一起,第五戰隊全速靠近[69]。16:55橋立開始對一艘奧列格級巡洋艦進行射擊[70]。18:48前後橋立又對已經癱瘓的戰列艦蘇沃洛夫公爵號英語Russian battleship Knyaz Suvorov和修理船堪察加號進行了炮擊。當天第五戰隊的交戰時間相比其他戰隊要短得多,因此損傷極為輕微;橋立受到兩發炮彈命中,7人負傷[71]

27日深夜日軍除驅逐艦外其餘艦艇退往鬱陵島重新集結。28日凌晨日軍開始進行搜索。05:00第五戰隊首先發現了俄國殘存主力的蹤跡[72]。第五、第六戰隊一路尾隨在俄艦,與趕來的第一、第二戰隊前後夾擊[73]。最終俄國殘存主力各艦向日軍投降。

同年6月14日,日本方面重新調整編組,原第五戰隊大部轉入第四艦隊第八戰隊旗下(嚴島、橋立、松島)[74]。19日聯合艦隊下令,第八戰隊臨時配屬到第三艦隊內,負責警戒對馬海峽[75]

戰後至結局

Thumb
橋立號停泊在橫須賀,1916年

1906-1908年,橋立連續三年搭載軍官候補生前往東南亞和澳大利亞進行遠洋航海訓練。

1907年(明治40年),橋立在航行途中遭逢暴風雨,發電機、電動鼓風機、電燈等諸多電器設備浸水損壞。[76]

1909年,有關方面對橋立進行了改裝,將全部47毫米炮換成了76毫米炮。

1912年(大正元年)8月28日,日本海軍修改了艦艇分類,將嚴島劃入二等海防艦(7000噸以下)[77][78]

1922年(大正11年)4月1日,橋立從日本海軍中除籍[79]。1925年(大正14年)11月30日,有關方面決定在拆卸有用的物件後出售艦體和輪機,折價6萬日元[80]。1927年進行拆解。

歷任艦長

下表系根據《日本海軍史》第9、10卷《将官履歴》,以及《官報》進行整理。

  • 日高壯之丞 海軍大佐:1894年6月23日 - 1895年5月18日
  • 有栖川宮威仁親王 海軍大佐:1895年5月18日 - 1895年7月25日
  • 有馬新一 海軍大佐:1895年7月25日 - 1895年12月27日
  • 片岡七郎 海軍大佐:1895年12月27日 - 1896年11月5日
  • 上村正之丞 海軍大佐:1897年6月1日 - 1898年9月1日
  • 小倉鋲一郎 海軍大佐:1898年9月1日 - 1899年5月1日
  • 櫻井規矩之左右日語桜井規矩之左右 海軍大佐:1899年5月1日 - 1899年5月24日
  • 梨羽時起 海軍大佐:1899年5月24日 - 1900年5月20日
  • 宮岡直記 海軍大佐:1900年11月6日 - 1901年8月30日
  • 井手麟六 海軍大佐:1902年10月6日 - 1903年9月11日
  • 加藤定吉 海軍大佐:1903年10月12日 - 1905年1月7日
  • 福井正義 海軍大佐:1905年1月7日 - 1905年11月21日
  • 石橋甫 海軍大佐:1905年11月21日 - 1906年8月30日
  • 山縣文藏 海軍大佐:1906年8月30日 - 1907年8月5日
  • 西山實親 海軍大佐:1907年8月5日 - 1908年8月28日
  • 山口九十郎 海軍大佐:1908年9月25日 - 1908年12月10日
  • (兼)今井兼胤 海軍大佐:1908年12月10日 - 1908年12月23日
  • 今井兼胤 海軍大佐:1908年12月23日 - 1909年12月1日
  • 秋山真之 海軍大佐:1909年12月1日 - 1910年4月9日
  • 町田駒次郎 海軍大佐:1910年4月9日 - 1910年12月1日
  • 舟越楫四郎 海軍大佐:1910年12月1日 - 1911年12月1日
  • 布目滿造 海軍大佐:1911年12月1日 - 1912年12月1日
  • 吉岡范策 海軍大佐:1912年12月1日 - 1914年8月23日
  • 正木義太 海軍大佐:1914年12月1日 - 1915年2月22日
  • (暫代)犬塚助次郎 海軍中佐:1915年2月22日 - 1915年9月13日
  • (暫代)大石正吉 海軍中佐:1915年9月13日 - 1916年4月1日
  • 大石正吉 海軍大佐:1916年4月1日 - 1916年4月4日
  • (兼)岡田三善 海軍大佐:1916年4月4日 - 1918年12月1日
  • (兼)村上鋠吉 海軍大佐:1918年12月1日 - 1919年11月20日
  • (兼)增田幸一 海軍大佐:1919年11月20日 - 1920年11月12日
  • 樺山信之 海軍中佐:1920年11月12日[81] - 1921年9月17日[82]
  • 吉富新八 海軍大佐:1921年9月17日[82] -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相關條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