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或稱楊氏太極拳太極拳派別之一,始於清朝楊露禪,楊露禪師承河南陳家溝的陳長興,拳架於其孫楊澄甫手中定型。

線條
線條

在民國初年,楊家太極楊澄甫著《太極拳體用全書》[1]在自序中說:「先大父更詔之日,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丰,傳之者,為王宗岳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陳長興師,乃蔣發惟一之弟子。」

中國武術的早期發展多半缺乏文字記載,僅能靠師徒口耳相傳。而古代的武林人士和現今的武術界大多十分重視武德,並首重「尊師重道」,絕不可「欺師滅祖」,故於傳承武藝時,必先向弟子說明其師承之源流,代代相傳,即使日後另立門戶/門派,亦不可忘本 (祖師源流)。

楊式太極拳有別於陳式太極拳,動作鬆柔,較能供非練武人士或年邁人士作強身健體之效,故是楊式太極拳成為最廣泛流傳的一個流派,它有三盤四架之分,人們可依據自身條件進行選擇。目前國家體育總局正式公佈的88式、24式以及在許多場合表演的,都是楊式太極拳或由其演化而來。

創始人

楊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禪,河北永年人,就學於陳長興。據楊家、武家及趙堡太極拳後人所言,陳長興原精於砲捶,後來從學於河南蔣發,得太極拳藝。楊露禪久慕太極拳的奧妙,三下陳家溝陳長興太極拳楊露禪藝成後進京(北京),京城武師皆向其挑戰,盡皆敗北。因而聲名大噪,當時武術界均稱「楊無敵」,一時王公貴族從學者眾。後太極拳兼顧養生功效,經楊澄甫修訂後,發展成為國拳,其基礎實為楊澄甫奠定。(有民國武俠小說言:楊露禪久慕陳家溝陳氏長拳,三下陳家溝學的也是陳氏長拳。×Shoreline~zhwiki註:小說家之言無憑無據)

傳子楊班侯楊健侯(1839年-1917年),後其技由其孫楊少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楊澄甫(1883年-1936年)傳承。

楊澄甫以大架為本,最後定型為當今流行的「楊家太極大架」。楊家內部仍然有大、中、小和長拳的傳授,但是拳架招式是以楊澄甫定型的大架為主。而且這四個架勢並不是四套拳,只是一套拳的四種打法。

其他創始人

張三丰

此說根據民國初年許禹生的說法,許氏推斷數百年前事,未提任何根據,遠不及以俗民誌方式,進行科研考證的唐豪顧留馨二位專家可信。[2]。但此二位專家未上武當山調查,只單收陳家溝一家之言,資料正確性也存疑,故唐豪先生晚年也後悔此事。

在民國初年,楊家太極楊澄甫著《太極拳體用全書》在自序中說:「先大父更詔之日,太極拳創自宋末張三丰,傳之者,為王宗岳陳州同張松溪蔣發諸人相承不絕。陳長興師,乃蔣發惟一之弟子。」

近代,由武漢體育學院武術系主任、教授、著名武術家江百龍先生領導、組織的課題科研組,對國家體委委管課題研究項目《武當拳派源流、拳系及內容研究》,歷時三年的研究,於1992年8月1日,在武當山紫霄飯店宣講論文進行鑒定[3]。 參加鑒定的是由國家體委組織的二十餘名全國武術界著名的專家、學者、教授、武術大師,對該課題的《武當拳派祖師張三丰之生平》、《武當拳派之淵源》、《武當拳派之理論基礎》、《武當拳派之技擊內容》,進行了認真鑒定,一致認為:張三丰確有其人,武當山確有其拳,武當拳派是與少林拳派齊名的中國內家拳。這次對武當拳派的高層次高水準的研究,出了專著《武當拳之研究》[4],併在國家體委獲獎。

國家體委科研課題《武當拳派源流、拳系及內容研究》工作,編撰《武當拳之研究》,發表《武當拳探源》、《武當拳與道教理論的聯繫》等多篇武當武術論文[5],彙集了當前贊同「張三丰的太極拳祖師地位」的武術學者有關「武當武術」和「張三丰」研究的主要觀點,透視出了這些學者的研究方向和學術層面。

楊式太極拳的傳人

  • 楊露禪1799-1872
  • 楊露禪的弟子們
    • 王蘭亭是楊露禪早期的弟子,他傳李瑞東1851-1917,有李氏太極一派。李瑞東原是帶藝投師,人稱鼻子李。李氏太極拳,也稱太極五星錘,分春、夏、秋和冬四個套路。
      • 王蘭亭傳[楊氏太極六十四式老架]於周玉祥,周玉祥原本習八卦掌。周玉祥傳吳錦園,吳錦園傳台灣葉金山,有宗岳門王府皇家太極一派。此派以楊露禪大弟子王蘭亭所傳的楊式太極拳64式老架為依據而創。由於尊奉王宗岳為太極拳創始祖師,故名宗岳門;由於所傳楊式太極拳64式老架套路,為端王府太總管王蘭亭所傳,故名王府皇家太極。該支派創立地點為台灣,創始人為葉金山。其承傳譜系為楊露禪、王蘭亭、周玉祥、吳錦園、葉金山。該支派(宗岳太極)第二代傳25人,為創始人葉金山親授,以嫡傳弟子李健儒為代表,該派依古禮作輩分排序詩"宗承道脈傳絕藝;岳踞龍岡階神明。"以為傳承之依據。葉金山試圖把道家思想和太極拳拳法結合在一起。他在桃園市中壢區龍岡路附近的一座只有數層樓的建築物內設立了'老子講堂'[6]。葉金山本人是聃教的創立者,該宗教宣稱自身保持了著名思想家老聃 沒有被莊子曲解的思想,並且認為現今的道教已經喪失了正統的教義。聃教也對儒教大乘佛教印度教等其他大部份宗教及新儒家等等持負面看法[7]。然而, 葉金山及其追隨者在神學哲學史學政治學等領域上所發表的言論均受到不少批駁[8],被一些人認為缺乏根據性和有不少錯處[9]
    • 富周- 富英- 蕭公卓- 翟英波- 李正1953-府內派太極
    • 楊露禪教導過武禹襄(1812-1880)太極拳,後來武禹襄經過趙堡鎮,從學於陳清萍三個月。後來,其兄武汝在清機緣巧合的情況下得到一本《太極拳經》,送給武禹襄。武禹襄刻苦參透《太極拳經》,參照所學,創立武氏太極拳
    • 李亦畬1832-1892 郝為真1849-1920 孫祿堂1861-1932(孫祿堂結合本身八卦掌和形意拳特點,創立孫氏太極拳,其特點就是開合、活步。
    • 楊露禪的滿族弟子中以神機(火器)營中的萬春凌山全佑受益最佳。
      • 其中全佑(1834-1902)的太極拳善於柔化。其子從漢姓「吳」,所以稱為吳鑒泉吳鑒泉開創吳氏太極拳。他的徒弟有王茂齋、郭松亭、常遠亭、夏公甫、齊閣臣等
    • 吳鑒泉1870-1942 王茂齋1862-1940 楊禹廷1887-1982 馬岳梁1901-1998 祝大彤1932-
  • 楊班侯(1837-1892)(楊露禪子)楊班候自小在楊露禪的嚴格教導下,得楊露禪的真傳。
    • 楊班侯的弟子們
      • 李萬成(1865-1946),楊班候的弟子。林金聲(1913-1988)和賈治祥(1918-2009)是李萬成的弟子,習得班候系列拳架。
  • 楊健侯(1839年-1917年)(楊露禪子)楊健候也是自小在楊露禪的嚴格教導下,得楊露禪的真傳。
    • 楊健侯的弟子們
      • 楊少侯(1862年-1930年)是楊健侯的大兒子,師承楊健侯楊班侯,打拳有楊班侯的冷脆勁。
      • 楊澄甫(1883年-1936年)(楊健侯的三兒子)。楊澄甫先習文,從小刻苦習祖傳之拳。楊澄甫在北京、上海教拳,武德高尚,並先後出版兩本專著《太極拳體用全書》(1935年與鄭曼青編寫)、《太極拳使用法》(1931年與董英傑合著)。1925年,陳微明依據楊澄甫的口述編成《太極拳術》一書,成為楊式太極拳最早的一本教材。其中收錄了《太極拳十要》一文是楊澄甫的重要口訣。
    • 楊澄甫的弟子們
      • 楊健侯汪祟祿- 汪永泉(1904-1987) 朱懷元(1911-1999) 朱春煊(1939-)如意太極石明(1939-2000)
      • 汪永泉所傳叫老六路,其實是大架的另外一種用法,以練出尺寸分毫諸勁為目的。傳說,太極拳本來就有六路,就是把80多個招式,細分為六個段落。
      • 熊養和曾師從劉和、劉仲仿(楊露禪民間外姓徒弟)、殷天禧、胡虎(後改名胡樸安)習練太極拳, 亦曾受教於楊健侯先生(楊露禪次子)。其所傳為修改自楊式太極老架的太極拳,兼具南北方太極之長,現已由其弟子通稱為「熊氏太極拳」或「楊家老架-熊氏太極拳」.
      • 田兆麟
      • 牛春明
      • 武彙川(1890年-1936年)
      • 褚桂亭(1892年-1977年)原本在國術館教武術,因拜服於楊澄甫的太極拳功夫,帶藝投師。
      • 陳微明(1882年-1958年)是清朝官員,兄弟三人同時中舉(既考試得到好名次)傳為佳話。他原本師從孫祿堂,學習形意拳、八卦掌。後來經孫祿堂介紹拜楊澄甫為師。他文武全才,不但編寫《太極拳術》,還編寫了《太極拳術、劍術》(書中附錄楊澄甫傳授的太極長拳59式)、《太極拳、劍問答》。1925年在上海創辦致柔拳社,傳授楊式太極拳,形意拳和八卦掌。
      • 崔毅士(1892年-1970年)
      • 李雅軒(1894年-1976年)
      • 傅鍾文(1908年-1994年)
      • 趙斌
      • 董英傑(1897年-1961年)。董英傑南傳香港董氏太極拳董英傑在香港和泰國曼谷,這些臥虎藏龍之地,普傳董氏太極拳。他的兒子董虎嶺得到其父的真傳,功架圓渾無間。
      • 鄭曼青把太極拳帶到到台灣美國鄭子太極拳鄭曼青為了推廣太極拳,將楊式太極拳簡化成37式,世稱鄭子37式太極拳鄭曼青的徒弟有原習白鶴拳成名帶藝投師的黃性賢(1910.2-1992)。黃性賢太極尋中道王輝鈞1955-
      • 曾昭然( 如柏)(1900年-1995年)楊澄甫的華南唯一傳人及關門弟子。畢業於北京大學,繼而留學德國獲法學博士學位。曾任廣東法學院院長。編著《太極拳全書》及《太極拳圖解》,對楊式太極拳的理論、拳技器械,均有精到敘述。弟子只收了廖建開一人,在香港創立雙魚太極拳社,傳承太極拳。編著《楊式太極拳圖冊》。

楊振鐸(1926年-)、楊振聲楊振銘(1910年-1985年)又名楊守中楊振基(1921年-2007年)都是楊澄甫的兒子。

  • 楊振鐸把楊式太極拳傳遍世界各地。
  • 楊振銘(楊守中)是楊澄甫的長子,功夫綿里透剛。他在二戰時,帶着一身功夫來到香港,改名楊守中。「守中用中」是太極拳的重要理論。楊守中在香港默默耕耘許多年,培養許多太極拳人才。
  • 楊振基楊澄甫的三兒子,從小學習太極拳,後來編寫《楊澄甫式太極拳》,把楊式太極拳的重點公佈於世。
  • 楊守中的弟子們
    • 楊瑪莉楊守中的女兒,巾幗不讓鬚眉,得到父親真傳。
  • 楊振河,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風格與特點

楊式太極拳拳架舒展優美、身法中正、動作和順、平正樸實、由鬆入柔、剛柔相濟,一氣呵成,猶如湖中泛舟輕靈沉着兼而有之。練法簡潔,深受一般大眾的喜愛,故而流傳最廣。

楊式太極拳動作要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此動作之完成,乃下一動作開端,綿延相續。心法上亦要求一氣呵成。

楊式太極拳的套路

  • 傳統拳套有三路:大架、長拳、中架、及小架(亦稱用架和快架)。
  • 楊澄甫雖然只公開傳授大架,但曾傳一路「太極長拳」與陳微明[10]。此拳單招與大架極為相像,但一些招名有別,亦多出一些大架所無之招式。
  • 楊家支派王蘭亭王府皇家太極拳的太極拳架,為楊氏太極六十四式老架。
  • 楊家支派「府內派」的太極拳架(不包括小九天等套路)有大架、老架、和小架。其中老架可能出自楊家中架。
  • 楊式太極拳還有打手(今人多稱「推手」),大履,散手,太極功等流傳於世。
  • 大架本是楊家太極拳門之入門基本拳架。楊澄甫簡化後之大架更比原本的大架和其他拳架都要柔和簡單得多,故很適合作為健身運動。為了配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一些人把楊澄甫大架再次簡化,編成更短的拳架流傳下來。8式、13式、24式、46式競賽、及48式等拳架都因此而被廣泛流傳。

楊式太極拳的兵器

  • 太極劍
  • 太極刀楊式太極刀的特點為前劍後刀,與一般的刀不同。刀法也是刀劍合一。)
  • 太極十三槍(自楊班侯被其母令他去掉槍頭後,不少楊家太極門後輩亦隨之。今日所謂太極桿,實際上是太極十三槍。)

太極拳理論

  • 太極拳論
  • 太極拳釋名(楊澄甫口述 陳微明筆錄)
  • 太極拳十要
    1. 虛領頂勁
    2. 含胸拔背
    3. 鬆腰
    4. 分虛實
    5. 沈肩墜肘
    6. 用意不用力
    7. 上下相隨
    8. 內外相合
    9. 相連不斷
    10. 動中求靜

相關組織

參看

外部連結

參考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