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曹廷杰(1850年八月三十日—1926年七月十五日),譜名楚訓,字彝卿,亦名亞東。湖北宜都人。地理學家。
1870年,參加縣考、府考中秀才,並成為稟貢生。1874年,到北京入國史館擔任漢文謄錄,賜為「進士」出身。1883年,以候選州判的身份,被派到吉林,到琿春靖邊後路營辦理邊務文案。利用工作之便,到吉林、奉天、黑龍江各地進行實地調查,參閱了大量文獻資料,費時兩年寫成《東北邊防輯要》一書。
1884年,曹廷杰在三姓(今黑龍江依蘭縣)商人王氏兄弟口中,得知黑龍江下游俄佔區特林地方有兩塊明代永寧寺碑,可以證明明代中國東北的疆域,是中俄邊界極為重要的證據。王氏兄弟曾經「親至碑所,思拓碑文,因被俄夷禁阻未果。」曹廷杰決定自己一定要試一試。
1885年,琿春靖邊後路營統領葛勝林發現曹廷杰精於地理,並且特別關心東北防務,令曹廷杰繪製《東三省輿地險要圖》。曹廷杰繪出草圖,連同剛剛完成的《東北邊防輯要》一起,呈報給吉林將軍希元。希元即「密傷候選州判曹廷杰輕騎簡從,改裝易服前往俄界偵探。」曹廷杰帶上士兵兩人,化裝成商人模樣,請王守禮當嚮導,從三姓起程,順松花江而下入黑龍江,至徐爾固(今俄羅斯列寧斯科耶城城東北)進入俄界,沿黑龍江至東北海口。再由海口溯黑龍江而上至海蘭泡(今黑龍江黑河市北、黑龍江與結雅河交會處),又沿江而下至伯力(即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會合東岸)。溯烏蘇里江而上,過興凱湖、紅土崖(興凱湖西南岸),由旱道至海參威(即今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在綏芬河口海灣東岸),再坐海船入岩冱河海口。在俄界一百二十九天,往返一萬六千餘里。曹廷杰在這個過程中堅持寫日記,訪問了漢族居民和滿族、朝鮮族、赫哲族、鄂倫春族、尼夫赫族、烏德蓋族等少數民族,訪問了抗金名將牛皋、王貴的後裔,詳細記下了俄佔區中各族人民的生活。並對古人用兵陳跡,俄軍據點、各處的兵數、地理險要、道路出入、屯占人口總數,土產賦稅、貿易往來、民族風俗等一一筆錄,整理成《旅俄日記》。
1885年十一月,曹廷杰回到吉林,將確鑿可證邊界的資料、繪圖、論文匯成《西伯利東偏紀要》一書。學術界評論該書「為研究東北亞洲歷史 、地理、民族、國際關系所必備」。
1886年二月,希元將《西伯利東偏紀要》摘出一百一十八條,連同八幅地圖呈上北京的軍機處。五月,曹廷杰以探俄有功,被光緒皇帝召見,呈上《條陳十六事》,主張外交上阻俄擴張、軍事上備戰、政治上穩定內政、經理上開發邊疆。「力主嚴密防守,徐圖恢復,並獻六路出擊之策,出奇制勝之方。」
1887年,曹廷杰到郭爾羅斯前旗(今吉林長嶺西北)及農安城萬金塔等地,拓取了大金《得勝陀濟碑》。 又從此年開始至1898年,撰寫了《東三省輿地圖說》。
1889年,曹廷杰任山西和順縣知縣。第二年十一月調任寧武縣知縣,吉林將軍長順以曹廷杰在吉林主持電話線路工程時有功,保奏升任直隸州知州在任候補。1892年元月調任蝽縣知縣,以候補直隸州在任以知府補用。 1895年,奉吉林將軍恩銘徵令,去吉林以五常廳同知銜和俄方官員交涉修築鐵路勘測事宜。此時正值中日甲午戰爭,沙俄趁機向清政府提出修築東三省鐵路的要求,並非法越境私自查勘。曹廷杰奉命一面阻止沙俄,一面自行勘測。率領員司、通事、繪圖、翻譯、卉兵,跟蹤沙俄測繪人員。俄方官員格魯利契維奇提出全面勘辦東三省鐵路規劃事宜,要求吉林將軍撤回曹廷杰一行人員,被曹廷杰拒絕。曹廷杰堅持測繪的同時又嚴密監視俄方行動,直至把俄人送出吉林。為此,曹廷杰親自繪製了《東三省鐵路總圖》,並且上報朝廷《查看俄員勘探鐵路稟》。1896年,曹廷杰調任呼蘭木稅局任總理。1897年,在呼都魯河督理開辦金礦被俄軍洗劫而告失敗。 曹廷杰逃離呼都魯河,非常憤怒,1902年在北京註釋《萬國公法》一書,撰《萬國公法釋義》和《上各國欽差書》對沙俄口誅筆伐。1903年,離京以知府發往吉林補用,撰《辨惑論》,兼有自由平等、綱常性理之說,並在依蘭縣等地放荒籌餉。1907年,實補吉林知府。宣統間,遷吉林勸業道。
1912年民國成立,曹廷杰還在吉林,撰有《論語類纂》等。民國九年(1920年)返回湖北老家著書。撰有《孟子類篆》、《論孟類篆舉要》、並整理出版了《時務一班》及其父遺著《元空妙訣》。民國十五年(1926年)又赴吉林,在中途生病。1926年七月十五日,曹廷杰病逝於上海,歸葬湖北松滋五家口。
曹廷杰在1885年的萬里征程中,在黑龍江下游的廟街拓下了兩座永寧寺碑,一座是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由奴兒干都司建永寧寺所立之碑,一座是明宣德七年(1432年)亦失哈第十次下努爾干時,在特林見寺被毀,於1433年派人重修永寧寺所立之碑。
在廟街(今俄國境內黑龍江下游東岸尼古拉耶夫斯克附近的特林),曹廷杰冒着「凡中國人有拓碑文者,格殺勿論」[來源請求]的危險,在懸崖荊棘中拓下兩塊碑文,並記下碑址周圍的詳情,後來寫成研究論文公諸於世,成為「震驚學術界的一大貢獻」。
此二碑永寧寺碑普遍被視為是明代中國東北疆域曾遠至黑龍江下游及庫頁島的物證。不過,沙俄方面卻並不做這樣的解釋,反而將寺碑看成是明朝"沒有有效統治"遼東以外之中國東北地區的證據,而所謂奴兒干都司只是個徒具虛名的羈縻地。永樂七年(1409年)明政府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第一座永寧寺碑立於1413年建永寧寺時,直到1432年明朝政府官員才知道永寧寺已毀,並重建該寺,並於1433年立"重修永寧寺碑"。兩碑建立時間相隔20年,期間明朝中央顯然對於奴兒干都司內部事務無實質統治,乃至寺毀仍毫無所知。奴兒干都司於宣德九年(1434年)正式廢棄,離明朝末年北京淪陷於清朝(1644年)尚有210年之久。若要以該都司短短25年"名義上的存在",來論證整個滿洲地區一直都屬於明朝疆域,這顯然是相當牽強的。
儘管如此,在奴爾干都司被撤銷「都司」級的軍事統治單位後,在其原有地域內設置的「衛所」級建制如建州三衛作為其後續則一直延續到萬曆44年(1616年),努爾哈赤反明後才被其廢除,此時距明亡僅28年。 此外,永寧寺碑即便並不足以證實明王朝對外滿洲的統治足夠牢固或強有力,但也足以證明烏蘇里江以東的大片領土原本既非沙俄所有,亦非無主荒地,沙俄只是後世外來的侵略者。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