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錢銅幣(日語:半銭青銅貨[1])是日本明治年間鑄造發行的一種面額為「半錢」的銅幣,每兩枚價值一錢,每二百枚價值一日元[2]。該幣為按照1871年《新貨條例日語新貨条例》發行的輔助貨幣[1][3],自明治六年(1873年)開始發行,其後直至明治二十一年(1888年),除明治十一年(1878年)外均有發行[4]。1953年,日本通過《小額通貨整理法》,面額低於1日元的貨幣被廢止,半錢銅幣退出流通[5]

Quick Facts 半錢, 國家/地區 ...
半錢
國家/地區日本
價值 1200日元
直徑22.2毫米(0.87英寸)
重量3.56克(0.114金衡制盎司)
邊緣光邊
形狀圓形
成分98%
2%
鑄造年份1873年-1888年;1892年
正面
Thumb
圖案
背面
Thumb
圖案菊花蔓草
Close

該銅幣是日本自明治十七年(1884年)一厘銅幣因不便流通停鑄後至大正五厘銅幣發行前發行的面額最小的貨幣[1]

歷史

日本造幣局在明治三年(1870年)製作了最早的半錢試鑄幣,試鑄幣材質為98%、1%和1%,直徑為七,重量為九四八七五。儘管同為試鑄幣,明治三年版半錢銅幣的數量要遠少於同年版的一錢銅幣。該幣在樣式上可視為一錢銅幣的縮小版,僅面額和兌換說明中有數字上的區別。該幣正面以珠點圓環分為內外兩層,內層為圖,龍頭朝右,閉口為吽形,外圈文字全部朝向錢幣中心,順時針為「大日本·明治三年·半錢」,背面也以珠點圓環分為內外兩層,內層為旭日圖案,正上方為菊花紋章,菊花兩側各3字,合為「二百枚換一圓」,下方為蔓草圖案,左邊圖案為桐的枝葉及花,右邊圖案為菊花的枝葉及花[6][7]

明治六年(1873年),日本太政官頒佈太政官達日語太政官布告・太政官達,修改半錢銅幣的樣式,並正式開始發行。正式版半錢銅幣的材質未變,直徑改為七分二厘(22.2毫米),重量為九分五〇四(3.56克),樣式仍與同時期的一錢銅幣保持一致,正面相比明治三年的試鑄幣,僅外圈錢文中的「半錢」改為逆時針書寫的英文面額「1/2 SEN」,背面圖案未變[8]。明治十年所鑄半錢銅幣龍圖的鱗片分為角鱗和波鱗兩種,此後的則全部為波鱗[7]

版別

根據半錢銅幣背面龍圖細節上的不同,可分為角鱗和波鱗兩大類,波鱗有可分為粗鱗、細鱗、密鱗等版別[4]

歷年鑄造量

More information 幣面紀年, 公曆紀年 ...
幣面紀年 公曆紀年 發行枚數 信息來源
明治六年 1873年 16,804,440 [8]
明治七年 1874年 10,881,710 [9]
明治八年 1875年 17,037,928 [8]
明治九年 1876年 24,292,478 [8]
明治十年 1877年 29,278,520 [8]
明治十二年 1879年 29,963,706 [10]
明治十三年 1880年 14,090,894 [10]
明治十四年 1881年 17,929,026 [10]
明治十五年 1882年 26,458,976 [10]
明治十六年 1883年 38,202,062 [10]
明治十七年 1884年 38,480,248 [10]
明治十八年 1885年 31,166,240 [10]
明治十九年 1886年 31,831,244 [10]
明治二十年 1887年 35,651,564 [10]
明治二十一年 1888年 25,744,686 [10]
明治二十五年 1892年 未發行 [10]
Close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