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首之邀》(俄語:Приглашение на казнь,直譯:Invitation to an execution;英語:Invitation to a Beheading)是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一部小說。 它最初於1935年至1936年,以俄語連載在巴黎的白俄流亡分子雜誌《當代》(Sovremennye zapiski)上。1938年,全書在巴黎出版,英語譯本於1959年出版。這部小說由納博科夫的兒子德米特里·納博科夫在作者的監督下翻譯成英語。
《斬首之邀》 | |
---|---|
原名 | Приглашение на казнь |
作者 |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
譯者 | 德米特里·納博科夫與作者合作 |
語言 | 俄語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G. P. Putnam's Sons |
出版時間 | 1935–1936 |
這部小說經常被描述為卡夫卡風格的,但納博科夫聲稱,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他不熟悉德語,對弗朗茨·卡夫卡的作品「一無所知」。[1]納博科夫中斷了《天賦》的寫作,來寫作《斬首之邀》,描述在寫作初稿時「持續兩周美妙的興奮和持續的靈感」。[2]一些學者認為《斬首之邀》的中心情節植根於《天賦》中的人物車爾尼雪夫斯基[3]。另一種觀點認為,這部小說的功能使小說鎖定(roman à clef),以柏拉圖式的蘇格拉底為目標.[4]
情節
這部小說發生在一個監獄裏,講述了辛納圖斯(Cinnatus C.)的最後二十天,他是一個虛構國家的公民,因「諾斯底主義淪喪」 而被監禁並被判處死刑。
雖然判了刑,但沒有告訴辛金納圖斯何時會被處決。這讓他很煩惱,因為他想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無視世界上所有的沉默」,但不知道他要完成這項任務需要多長時間,感覺做不到。[6]辛金納圖斯對周圍的荒謬和粗俗漠不關心。他努力在他的寫作中找到他真正的自我,在那裏他創造了一個理想的世界。就要被處死前,他拒絕相信死亡或行刑者。當斧頭落下時,在他周圍虛假的存在消失,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