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羅門·邁蒙 (Salomon Maimon,/ˈmaɪmɒn/;德語:[ˈmaɪmoːn];立陶宛語:Salomonas Maimonas;希伯來語:שלמה בן יהושע מימון,1753年—1800年11月22日),是立陶宛猶太裔哲學家,出生於立陶宛大公國(今白俄羅斯),部分作品是以德語寫作。
所羅門·邁蒙 | |
---|---|
出生 | 史羅摩·本·約書亞 Shlomo ben Joshua[2] 1753 波立聯邦立陶宛米爾Zhukov Borok |
逝世 | 1800年11月22日 哈布斯堡君主國奧地利西里西亞Nieder-Siegersdor | (46—47歲)
教育程度 | Gymnasium Christianeum |
學派 | 德國觀念論 德國懷疑論[1] 猶太啟蒙運動 |
主要領域 | |
著名思想 | 批評康德的 quid juris與quid factis,[2] the Doctrine of Differentials (die Lehre vom Differential),[2] 可決定性原則 (der Satz der Bestimmbarkeit)[2][3] |
生平
邁蒙,原名史羅摩·本·約書亞(Shlomo ben Joshua),出生於立陶宛大公國(現白俄羅斯)米爾附近的Zhukov Borok鎮 。在Zhukov Borok,其祖父從斯坦尼斯拉夫·拉齊維烏親王手中承租地產。幼年邁蒙在塔木德學習展現長才。邁蒙父母因將邁蒙許配給2個不同的少女,以尋求她們的嫁妝,導致陷入敵對的困境。11歲時,邁蒙最終與2名訂婚對象之一結婚。妻子是來自涅斯維日的女孩。 14歲時,邁蒙已經成為人父,教授塔木德謀生。隨後,邁蒙自修學習德語,在斯洛尼姆結識曾留學德意志的拉比斯洛尼姆的三松·本·末底改,借了末底改手上物理、光學和醫學方面的德文書籍。邁蒙下定決心要繼續深造。
1770年左右,邁蒙前往朝聖梅澤里奇的場院。[6] 邁蒙嘲笑梅澤里奇的跟隨者的狂熱,指責梅澤里奇操縱他的跟隨者。 [7] :30 邁蒙還寫道,梅澤里奇的思想比他在兒童宗教學校學到的「更接近正確的宗教和道德觀念」。 [7] :30」
在二十多歲的時候,邁蒙離開了家鄉,前往德語區。 1778 年,邁蒙定居柏林,但因持有邁蒙尼德的《迷途指津》的評論手稿,而遭到驅逐。後來,在漢堡,邁蒙嘗試皈依新教,但因承認缺乏對基督教教義的信仰,而失敗。[8] 1780年,邁蒙重回柏林。邁蒙深交摩西·孟德爾遜,從而進入柏林哈斯卡拉運動的圈子。[6] 孟德爾遜將邁蒙介紹給柏林的富有猶太人,從而使邁蒙在求學期間能依靠他們的資助。邁蒙沿着萊布尼茨、沃爾夫和孟德爾遜的路線,致力於哲學研究。
1783年,由於邁蒙公開的斯賓諾莎主義,孟德爾遜要求邁蒙離開柏林。在前往漢堡、阿姆斯特丹後,返回漢堡,邁蒙開始就讀阿爾托納的Gymnasium Christianeum。就學期間,邁蒙增進了自然科學知識和德語水平。 1785年,邁蒙前往柏林,最後一次見到孟德爾遜,然後搬到德紹,最終定居在布雷斯勞。在布雷斯勞,邁蒙嘗試學習醫學。
分居多年後,邁蒙的妻子莎拉在長子大衛的陪同下,設法在布雷斯勞找到了他。她要求他返回立陶宛,否則離婚。邁蒙最終同意離婚。
1787年,柏林,邁蒙開始了解康德哲學。1790年,邁蒙發表了《先驗哲學論文》 (Versuch über die Transcendentalphilosophie),反對康德體系。康德似乎認為邁蒙是他最精明的批評家之一。 [6]1791年,邁蒙發表了對邁蒙尼德的《迷途指津》的評論 《指南之山》(גבעת המורה)。 1792年3月,出版自傳(Lebensgeschichte)。
1795年,邁蒙搬到下西里西亞,西里西亞貴族馮·卡爾克羅伊特伯爵 (Count von Kalckreuth,1766-1830) [9]的莊園。1800年,邁蒙死於酗酒,享年48歲。[10][11]
參考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