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怨恨瞋惡憎惡等,與敵意侵略性行動、不情願、厭惡衝突情緒上的不滿、悲傷挫敗激動等概念相關,是一種對某些人事物(對象)強烈而帶有厭惡和敵意(及憤怒情緒)的感覺[1]。仇恨經常是由受傷害或受冒犯等感受所引發[2]

仇恨被視為的反面。[3] 討厭(或厭惡)是類似仇恨的概念,但程度相較輕微甚多。[4]

仇恨是在自己的感情自尊被貶抑時產生的自然反應,隨之出現的是反撲及復仇等行為傾向。哲學家大衛·休謨認為恨是一種束縛的感覺,且無法被定義[5]

相關現象及概念有仇外心理、厭女症男性貶抑反猶太主義恐同症種族主義等。

仇恨者的動機因其社會背景及個人因素十分多樣,難以確定、推斷和解釋。它們可以基於對透過意識形態或社會群體獲得的某物或某人的排斥,或者基於具體經驗,例如對價值觀需求的具體違反。仇恨可以立即生起,例如由於負面體驗。

仇恨言論是一種對(他者人性的否定,如針對特定族群(或個人)的貶抑評價、表達或敵意,通常在社交網絡網絡論壇或透過具有評論功能的其他網絡媒體,出於仇恨或傳播對某些個人或群體的仇恨而進行。

參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