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炳玲香港資深新聞從業者,戰地女記者,前香港記者協會主席,是香港兩岸三地為數不多的戰地女記者,也是香港著名的國際觀察家和時事評論員

從事新聞採訪工作20多年,曾親身經歷1989年的北京戒嚴六四事件、1995年的波斯尼亞戰爭、1999年的科索沃危機以及北約轟炸南聯盟、1999年的台灣921大地震、2000年東帝汶獨立、2001年美國911事件、2003年SARS非典型肺炎、2008年四川地震北京奧運[1],是為數不多的香港和兩岸華語世界的國際戰地女記者,與張翠容閭丘露薇周軼君等香港戰地女記者並稱為「戰地玫瑰」和「香江戰地女英雌」[2]

2000年擔任香港記者協會主席。2011年,張炳玲受邀返回中國大陸,開辦創意文化雜誌《Artech》,並擔任內地文化創意展覽館「大石館」的策展人,致力激活香港北京上海廣州的創意文化產業。

簡介

張炳玲於1980年代末畢業於哥本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Copenhagen),其後返回香港,擔任香港《新報》記者。

1989年5月,張炳玲被派到北京,親身現場報道北京戒嚴。6月3日晚,張炳玲在北京木樨地親眼見證軍車衝向人群、解放軍向民眾開槍、軍隊開進天安門廣場的情況[3]。張炳玲及後回憶,當年軍隊在木樨地開始開槍,擊退阻截的民眾,血流成河,而不少北京民眾當年自發組成「敢死隊」保護香港和外國記者的報道,不少北京民眾為保護張炳玲的採訪拍攝,犧牲自己[4]1989年6月4日早晨,張炳玲更連同多家國際媒體,於北京飯店16樓住房拍下震撼世界的「坦克人」新聞攝影作品,震撼世界,「坦克人」這幀新聞攝影作品更成為「六四事件」的標記照片。及後,張炳玲一直致力為身處香港和海外的民運人士爭取回國,並擔任「我要回家」活動的義務總幹事,親身與北京中央政府的官員溝通,為民運人士爭取回鄉證和中國簽證。張炳玲更親力親為,每年為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的六四燭光晚會出錢出力,並撰寫多篇文章,希望香港和內地的新生代勿忘歷史[5]

1995年加入香港《明報周刊》,是年波斯尼亞戰爭爆發,張炳玲第一次踏上戰場,成為一名華人戰地女記者。其後的科索沃危機,在多年的戰地採訪中以華語媒體發放了多篇震撼報道[6]

1990年代末,張炳玲抵達北極,報道全球暖化導致的冰川融化危機[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也出版採訪記錄《人物現場》一書[7]

2000年,張炳玲擔任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開始為香港新聞從業人員爭取權益,也捍衛香港新聞的獨立報道[8]。張炳玲曾發表多篇評論,指責內地政府以「溫水煮青蛙」等手法,通過籠絡香港媒體老闆來赤化香港新聞報道的尊嚴。2003年,張炳玲更發起香港新聞從業員反對基本法二十三條理髮的大遊行[9]

2011年,張炳玲受邀開辦集文化藝術、建築、創意於一體的獨立雜誌《Artech》,並擔任內地文化創意展覽館「大石館」的策展人,舉辦多場文化沙龍和創意展覽,致力激活香港、北京、上海和廣州的創意文化產業[10]

出版物

  • 人物現場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