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語片,是在香港拍攝、製作的閩南語廈門話電影。其主要市場在台灣及東南亞等地使用閩南語的華人社會,極少在以粵語為主的香港本地放映過。[1] [2] [3]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7月9日) |
歷史
1947年,菲律賓華裔商人伍鴻卜、戴佑敏在香港設立新光電影公司,專門拍攝廈語片。第一部片子是由鷺紅和白雲主演的《相逢恨晚》;接着又拍攝鷺紅與黃英主演的《破鏡重圓》。[4]
1949年中共建政,從福建省閩南地區廈門、泉州等移居香港的戲曲人員,紛紛加入廈語片的行列。他們利用粵語片的設備來拍攝、製作其母語電影,其中尤以古裝戲為多。1952年以後,廈語片的生產漸多,題材多翻版自粵語戲曲片或改編自民間故事,編導也多是粵語片班底,其間還有少數是直接將粵語片更改配音而製成廈語片。
廈語片全盛時期為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期,主要由菲律賓、星加坡、馬來西亞及台灣等地華商投資。早期作品多為古裝片,1950年代中期以後,時裝片數量大增,其中多以香港為背景。廈語片製作環境雖然比同期的國語片及粵語片工業簡陋,但仍有完整的生產架構,更有一批頗受歡迎的明星,如莊雪芳、鷺紅,及後來改名為凌波的小娟等,在各地福建裔社區家傳戶曉。
1960年代末期,廈語片開始式微。歷年香港發行的廈語片數目逾2百部,由於這批電影極少在香港本地上映,所以較少為香港電影研究者關注。
影響
第一部輸入台灣的廈語片,是1949年的《雪梅思君》,係由錢胡蓮主演的古裝戲。廈語片水準比一般粵語片差,但因為語言相通,頗受台灣觀眾歡迎,像《唐伯虎點秋香》賣座後就立即再拍續集。1950年代廈語片興盛時期,鷺芬、鷺紅姊妹也趕拍《孟麗君》、《梁山伯與祝英台》、《唐伯虎點秋香》、《陳三五娘》等,都傾銷到台灣。廈語片賺錢的現象,刺激了台灣當地電影產業的發展。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