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寅之劫,指1650年(清順治七年,南明永曆四年,即中國農曆庚寅年)11月24日到12月5日清朝軍隊在廣州的一次對平民大屠殺事件。死者約數萬,在8,000至70,000人之間。
過程
順治六年(1649年),尚可喜獲滿清冊封為「平南王」,此後便受命帶領清兵南征廣東。次年二月,清軍攻至廣州城下,開始了長達十個月的圍城攻堅[1]。到了至十一月,當年公曆11月24日,尚可喜與靖南王耿繼茂指揮的清軍(漢軍鑲藍旗)在圍困進攻近十個月後,經過艱難的戰鬥,包括築壘相逼,以樓車攻城,及動用荷蘭炮手,終於攻破廣州城,隨後對據城死守的廣州居民進行了長達十天的大屠殺[2]。
-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四記載:「繼茂與可喜攻下廣州,怒其民力守,盡殲其丁壯。」
- 黃佛頤的《廣州城坊志》引用清人方恆泰《橡坪詩話》的記載:「城前後左右四十里,盡行屠戮,死者六十餘萬人。相傳城中人士竄伏六脈渠約六七千人,適天雨,瀆溺幾盡,其所存僅二人,雙門底劉中山其一也。」「止有七人躲入大南門瓮城關帝廟神像腹中,得免誅戮。」[3]
- 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在《韃靼戰紀》描述廣州大屠殺:「大屠殺從11月24日一直進行到12月5日。他們不論男女老幼,一律殘酷地殺死,他們不說別的,只說:『殺!殺死這些反叛的蠻子。』……最後,他們在12月6日發出佈告,宣佈封刀。除去攻城期間死掉之人以外,他們已經屠殺了十萬人。」[4]
- 荷蘭使臣約翰·紐霍夫在《An embassy from the East-India company》記述:「韃靼全軍入城之後,全城頓時是一片悽慘景象,每個士兵開始破壞,搶走—切可以到手的東西;婦女、兒童和老人哭聲震天;從11月26日到12月15日,各處街道所聽到的,全是拷打、殺戮反叛蠻子的聲音;全城到處是哀號、屠殺、劫掠……在冬月的六日,總督及清軍統帥下令,即日起不得再從事如此殘酷的殺戮。我得到確切的消息,18天內,被韃靼人殘忍屠殺的,在八千人以上」。[5]
- 羅一星(廈門大學博士,治明清經濟史):「當時南明官兵被殺六千餘人,而無辜死難的廣民卻達幾萬,這在廣州歷史上確實是空前的。「血洗十八甫」的傳說,就是廣民對這段悲慘歷史的可怖回億。」[6]
- 「屍體在東門外焚燒了好幾天,直至19世紀,仍可看見一座積結成塊的骨灰堆」。[7]
- 顧誠《南明史》描述道:順治七年尚可喜、耿繼茂「再破廣州,屠戮甚慘,居民幾無噍類。浮屠真修曾受紫衣之賜,號紫衣僧者,募役購薪聚胔於東門外焚之,累骸燼成阜,行人於二三里外望如積雪。因築大坎痤焉,表曰共冢。」番禺縣人王鳴雷寫了一篇聲淚俱下的祭文,摘錄一段以見當日情狀: ..甲申更姓,七年討殛。何辜生民,再遭六極。血濺天街,螻蟻聚食。飢鳥啄腸,飛上城北。北風牛溲,堆積髑髏。或如寶塔,或如山邱。便房已朽,項門未枯。欲奪其妻,先殺其夫;男多於女,野火模糊。羸老就戮,少者為奴;老多於少,野火轆轤。五行共盡,無智無愚,無貴無賤,同為一區。.. 廣東著名文人鄺露就是在這次屠城中遇難的。[8]
死亡統計
- 美國漢學家魏斐德在1985年著作《洪業——清朝開國史》指最多7萬人被殺。[9]
- 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在《韃靼戰紀》指「十萬人」。[4]Christopher Duffy在1979年著作《攻城戰:1494-1660年的堡壘》採納「十萬」一說。[10]
- 羅一星(廈門大學博士,治明清經濟史)指出「廣州屠城後不久,兩縣合共減少45,901人,這與死者幾萬的記載大致相符」(註:廣州城分歸南海和番禺管轄,南海縣崇禎15年114,351人,順治14年92,047人;番禺縣崇禎15年62,795人,順治14年39,208人;廣州大屠殺發生於順治7年)。[6]
- 廣州日報記者金葉2008年寫道:「清順治六年十月,滿清大軍抵達廣州,圍困城池長達10個月,最終攻下城池,平南王尚可喜率清軍攻陷廣州之後,屠城十日,屍橫遍地。廣州城當時人口大約40萬,死難者約五分之一。」[11]
- 同治《番禺縣誌》說「可喜等屠城,死者七十萬人,民居遂空。」。廣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廣州市志--宗教志》援引此說法,「清順治七年(1650),清軍攻廣州,死難70萬人。在東郊烏龍岡,真修和尚僱人收拾屍骸,『聚而殮之,埋其餘燼』,合葬立碑。」[12]「七十萬」說法一般未獲採納,例如羅一星(廈門大學博士,治明清經濟史)指出「當時廣州究竟死難了多少人?據現有材料,有兩說:[同治年間]《番禺縣誌》說「可喜等屠城,死者七十萬人,民居遂空。」;親厲其變的李一奇說:「人民死至幾萬」。「七十萬人」之說顯然不可信。因為明末廣州府十三縣人口總共才40萬人。南、番兩縣人口合共才17萬餘人。廣州一城何來「七十萬人」?筆者認為「死至幾萬」的記載較為可靠。」[6]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