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利隕石坑(Brayley)是位於月球正面雨海西南的一座年輕小撞擊坑,約形成於32-11億年前的愛拉托遜紀[1],其名稱取自英國地理學家圖書館員愛德華·威廉·布雷利(1801年-1870年)[2][3],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Quick Facts 布雷利環形山, 緯度 ...
布雷利環形山
Thumb
緯度20.90°N
經度36.94°W
直徑14.17公里
深度2.288公里
余經日出時37°
命名來源愛德華·威廉·布雷利
Close

描述

Thumb
布雷利環形山及周邊地區
Thumb
阿波羅17號拍攝,底部中央是極年輕且無坑沿的"布雷利 G 隕坑",它可能形成於坍塌而非撞擊。

該隕坑西北靠近更大的普林茨隕石坑、東北偏北分別毗鄰小隕坑阿齊莫維奇丟番圖,更小的潔罕坑娜塔莎坑位於它的東側,而它的西、北二面與狹窄、蜿蜒的布雷利月溪(從地球上用業餘天文望遠鏡看不太清楚)相連接,而往東北偏東和西北可分別看到坐落着維諾格拉多夫山哈賓傑山脈,南面更遠處則橫亙了貝薩里翁隕石坑[4]。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20.90°N 36.94°W / 20.90; -36.94,直徑14.17公里[5],深約2288米[1]

布雷利隕石坑是一座碗狀的小撞擊坑,帶有一圈尖峭完整的坑壁和中央略為隆起的坑底,它的側壁最大高出周邊地形530米[1],環坑沿及坑底均沒有覆蓋明顯的撞擊坑。布雷利隕坑已被月球和行星觀測協會(ALPO)列入《帶有明亮射紋系統的撞擊坑列表》[6]以及《內側壁帶有深色輻射紋的撞擊坑列表》[7]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通過在最靠近布雷利隕石坑的衛星隕石坑中心點旁放置字母,以在月圖中標示它們。

Thumb
LAC-39 區域圖.
Thumb
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拍攝的衛星坑"布雷利 G"。
  • 衛星坑"布雷利 B"和"布雷利 C"在月食期間曾被記錄到表面溫度異常,這主要是該類月坑的地質齡較短,表面尚未形成能產生隔熱作用的表岩屑覆蓋層所致,這是最年輕隕石坑的一種典型現象;
  • 外觀類似"8"字形的衛星坑"布雷利 G,曾在美國宇航局發表的《阿波羅計劃:從軌道俯瞰》(NASA SP-362)中,被列入"異常類結構"。不像其它的隕石坑,它沒有凸起的坑壘和撞擊後堆積在周邊的噴出物,從各方面看,它可能是一座火山口,而非撞擊坑。

參考資料

另請參閱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