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哥拉獨立戰爭(葡萄牙語:Guerra de Independência de Angola,1961年-1974年),在安哥拉稱為民族解放武裝鬥爭(葡萄牙語:Luta Armada de Libertação Nacional) ,是安哥拉為脫離葡萄牙而進行的獨立戰爭。[27][28]
安哥拉獨立戰爭 | |||||||
---|---|---|---|---|---|---|---|
葡萄牙殖民地戰爭、非洲非殖民化和冷戰的一部分 | |||||||
葡萄牙部隊在安哥拉巡邏 | |||||||
| |||||||
參戰方 | |||||||
安人運 安解陣 安盟 卡賓達飛地解放陣線 東方起義 |
葡萄牙第二共和國 南非[1][2] | ||||||
援助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阿戈什蒂紐·內圖 Lúcio Lara 奧爾登·羅貝托 若納斯·薩文比 |
薩拉查 弗朗西斯科·戈麥斯 馬爾塞洛·卡埃塔諾 亨德里克·維沃爾德 約翰·沃斯特 | ||||||
兵力 | |||||||
90,000 人 | 65,000 人 | ||||||
傷亡與損失 | |||||||
~10,000 人喪生[24] |
2,991 人喪生(葡萄牙政府報告[25]) 9,000 多人傷亡(其他來源估計) 4,684 人永久身心受損 | ||||||
30,000–50,000 名平民喪生 [26] |
概述
安哥拉獨立戰爭始於一場反對強迫種植棉花的鬥爭,然後演變成葡屬安哥拉與三個民族主義派別和一個分離主義派別的多方戰爭。[29] 戰爭以游擊戰的形式進行,葡萄牙軍隊和安全部隊對主要分散在安哥拉廣大農村地區的武裝團體發動了反叛行動。[30]參與衝突的各方都犯下了諸多暴行。最終,葡萄牙取得了全面的軍事勝利。1974年,里斯本爆發的康乃馨革命推翻了葡萄牙第二共和國政府,新政權立即停止了在非洲殖民地的所有軍事行動,並允許他們即刻獨立。1975年,葡萄牙人撤走,隨後安哥拉國內各派間爆發了安哥拉內戰。
交戰方
- 葡萄牙方
戰前背景
1933 年通過的《葡萄牙殖民法》定義了葡萄牙歐洲部分與海外領土之間的關係,承認葡萄牙人對當地人的優越性,葡萄牙海外領土失去了自1834年以來的「省」地位,成為指定的「殖民地」。
由於其帝國主義傾向,《葡萄牙殖民法》開始受到質疑。1951年,葡萄牙議會對憲法進行了審查,最終推翻了該《殖民法》。根據這項法律,所有葡萄牙海外領土都恢復了省級地位,安哥拉不再被稱為安哥拉殖民地(Colónia de Angola),而重新正式稱為安哥拉省(Província de Angola)。
1948年,維里亞托·達克魯茲等人成立安哥拉「青年知識分子運動」,民族主義者致函聯合國,呼籲在聯合國監督下給予安哥拉保護地位。
在1950年代,葡萄牙人前往葡屬非洲開始新一波的定居潮,包括安哥拉海外省,並得到薩拉查政府的鼓勵。[31]
1953年,安哥拉分離主義者成立了「安哥拉非洲人聯合鬥爭黨」(PLUA),這是第一個主張安哥拉從葡萄牙獨立的政黨。1954年,「北安哥拉人民聯盟」成立,主張歷史上剛果王國獨立。[32]1955年,安哥拉共產黨成立(PCA),並於1956年,於PLUA合併,組成了安人運。[33][34][35][36]
1955年12月葡萄牙加入聯合國後,聯合國秘書長正式詢問葡萄牙政府,該國是否在其管理下擁有非自治領土。葡萄牙政府表示,所有葡萄牙海外省份都是葡萄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葡萄牙沒有任何可以被認定為非自治的領土。
戰爭經過
在下卡桑傑地區,1961年1月3日,葡萄牙-比利時棉花種植公司Cotonang的種植工人舉行抗議,要求改善工作條件。下卡桑傑(Baixa do Cassanje)是安哥拉馬蘭哲一個富饒的農業區,Cotonang公司掌握了該地的棉田。種植工們燒毀了自己的身份證,並襲擊了公司內的葡萄牙商人。起義很快蔓延到整個馬蘭熱區。葡萄牙當局對此作出回應,出動地面部隊平叛,並該地的20多個村莊進行空襲,造成大量村民死亡。雖然安人運聲稱空襲造成大約一萬人死亡,大多數估計約有幾十人至400人死亡。[37][38] 2月27日,下卡桑傑的起義被認定已平息。
在羅安達,1961年2月4日,一些黑人武裝分子襲擊了當地的一個警察局和民事監獄。襲擊被擊退,沒有任何囚犯被釋放,衝突造成七名警察和士兵死亡,有25至40名襲擊者被殺。2月5日,政府為死去的警察舉行了葬禮,數千人參加了葬禮,其中大多數是羅安達的白人居民。葬禮期間發生騷亂,造成更多人死亡。不同消息來源的的描述相互矛盾,John Marcum表示這一騷亂期間有近三百名黑人被殺,[39],Pires Nunes則表示只有19人喪生[40]。2月10日,武裝分子再次襲擊了監獄,又遭葡萄牙人的擊退。
1961年3月15日,安哥拉人民聯盟(UPA)的領導者奧爾登·羅貝托,帶領4,000至5,000名武裝分子從其位於剛果(利)的基地開始入侵安哥拉北部。他的部隊佔領了農場、政府哨所和商業區,殺害政府官員和平民,其中大部分是來自中部高地奧文本杜族的合同工。[41]UPA進入安哥拉北部,屠殺了1,000名白人和6,000名黑人。這是安哥拉獨立戰爭和更廣泛的葡萄牙殖民地戰爭的開始。[36][42][43][44]
在最初的襲擊中倖存下來的白人居民沒有逃離,他們在當地幾個城鎮聚集起來,在幾乎沒有軍隊支援的情況下抵抗襲擊。[45]3月28日,他們組建了「安哥拉省志願者和民防組織」民團。
4月11日,葡萄牙時任國防部長胡里奧·博特略·莫尼茲試圖發動政變但失敗,薩拉查任命了新的國防部長。在意識到事態嚴重性後,葡萄牙武裝部隊開始進行軍事動員並派往安哥拉。5月起,從歐洲運來的部隊開始向安哥拉北部發動反。8月佔領了UPA當時的首都南邦貢戈。9月,葡萄牙軍佔領了UPA在安哥拉北部的最後一個基地Pedra Verde。主要的軍事行動最終於10月結束。
6月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63號決議,宣佈安哥拉為非自治領土,並呼籲葡萄牙停止對安哥拉人民的鎮壓措施。該決議以中國、美國、蘇聯和所有非常任理事國的表決獲得通過,法國和英國棄權。[46]
在戰爭的第一年,有20,000至30,000名安哥拉人喪生,400,000至500,000人逃離。[26][47]UPA中加入了支持獨立的難民,繼續從扎伊爾邊境發動襲擊,使情況更加惡化。[36][43]
1962年3月,奧爾登·羅貝托將UPA和安哥拉民主黨(PDA)整合為安解陣。幾周後,其成立了「安哥拉流亡革命政府」(GRAE),得到了幾個非洲國家的承認,薩文比為外交部長。 奧爾登·羅貝托與扎伊爾總統蒙博托組成政治聯盟,羅貝托與妻子離婚,並娶了來自蒙博托妻子所在村莊的一名婦女。[48][49]羅伯托在1963年至1969年間訪問了以色列並得到了以色列政府的援助。[50][51]
安人運在1962年進行了領導層的變動,維里亞托·達克魯茲被阿戈什蒂紐·內圖取代。阿戈什蒂紐·內圖在1965年會見了切格瓦拉,並很快得到了古巴、東德和蘇聯政府的資助。[13]
由於不同意奧爾登·羅貝托不願將戰爭擴到傳統的剛果王國之外的方針,薩文比於1964年離開安解陣,並於1966年成立安盟。[52]
1966年5月,安人運成員丹尼爾·奇彭達建立了名為「東方陣線」(Frente Leste)的組織,並在安哥拉東部取得進展。[43]
安盟於1966年12月25日進行了第一次襲擊,破壞了本格拉鐵路。安盟在1967年兩次使鐵路脫軌,激怒了通過鐵路出口銅的贊比亞政府,贊比亞總統肯尼思·卡翁達將其境內的500名安盟戰士驅逐出境。[33][13]安盟的主要基地在安哥拉遙遠的東南部省份,在那裏葡萄牙和安解陣的影響實際上非常低。安盟的組織度比安解陣和安人運更高,且更擅長游擊戰。[53][53]
1968年5月19日,安解陣開始進入安哥拉東部並進行了首次行動。1968年10月,葡萄牙採取行動摧毀了安人運在安哥拉東部的主要基地。1960年代末,安解陣和安人運開始互相攻擊對方,安人運還協助葡萄牙人尋找安解陣的藏身地。[13]1969年底,葡萄牙派出機動特遣部隊,旨在搜索並消滅安哥拉東部的游擊隊。
1971年,安人運開始組建由100至145人規模的武裝中隊,配備60毫米和81毫米迫擊炮,用以攻擊葡萄牙的前哨。1972年,葡萄牙人對安人運部隊進行了反叛亂掃蕩,摧毀了一些安人運 營地。1972年2月,南非國防軍在莫希科省與安人運部隊交戰,並擊敗了他們。葡萄牙軍隊在東線取得成功,阿戈什蒂紐·內圖被擊敗,帶着800名人撤退到剛果共和國。隨後安人運內部發生權力鬥爭,直到蘇聯與奇彭達派結盟才停息。3月17日,1,000名安解陣士兵在金庫祖發生叛亂,扎伊爾軍在奧爾登·羅貝托的要求下鎮壓了叛亂。[54]
1973 年,奇彭達離開安人運,與1,500名前安人運追隨者建立了東方起義。坦桑尼亞總統尼雷爾說服於1970年開始資助安人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73年與安解陣結盟對抗安人運。奧爾登·羅貝托於12月訪問中國並獲得了中國的支持。1974年,當安人運內部出現馬里奧·平托·德安德拉德與阿戈什蒂紐·內圖分爭時,蘇聯一度切斷了對安人運的援助。11月,在阿戈什蒂紐·內圖重新確立了他的領導地位後,蘇聯恢復了對安人運的援助。[43][13]
1974年4月,葡萄牙爆發康乃馨革命,新政府同意解散殖民地軍隊,並立即將權力移交給非洲民族主義運動。同年7月,奧爾登·羅貝托、阿戈什蒂紐·內圖、和薩文比在扎伊爾布卡武會面,同意三方作為一個政治實體與葡萄牙進行談判。但隨後又爆發了戰鬥。三黨領導人於1975年1月5日在肯雅蒙巴薩再次會面,並同意停止相互爭鬥,並就與葡萄牙進行憲法談判的框架達成一致。他們於1月10日至15日在葡萄牙的阿沃與葡萄牙政府官員第三次會談。於1月15日簽署了《阿沃協議》,協議規定安哥拉將於當年11月11日正式獨立。[55][23]協議公佈後,許多人離開了安哥拉,到當年11月,超過300,000人離開。然而隨着葡萄牙人的撤離,安哥拉各派之間的矛盾不斷擴大,同年就爆發了安哥拉內戰。
外國影響
葡萄牙在安哥拉的情況很快成為其在北約的軍事盟友關注的問題。例如,美國擔心當地會建立共產主義政權。於是美國開始向UPA提供武器和彈藥,UPA後來與安哥拉民主黨擴大合併為安解陣。[56] 然而安解陣的領導人對美國的援助並不滿意。薩文比因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良好的聯繫,並從那裏獲得了更多的援助。1965年初,美國允許來自亞利桑那州圖森的 Aero Associates公司向葡萄牙出售7架道格拉斯B-26入侵者轟炸機。幾年後B-26才在安哥拉部署。[57]
在1960年代後期,蘇聯也捲入了安哥拉戰爭,主要通過援助安人運。相比安解陣收到的少量美國支援和安盟幾乎沒有外國援助,安人運和蘇聯建立了密切的聯繫,並通過坦桑尼亞和贊比亞接收了大量武器。[58][59]1969年,安人運與蘇聯達成協議,安人運在安哥拉獨立後允許蘇聯建設軍事基地,用以換取蘇聯援助的武器和補給。
羅得西亞和南非也捲入了這場戰爭。這兩個國家都是由少數白人統治,他們擔心葡萄牙的失敗會導致類似事情在自己國家重演。一開始,兩國僅限於運送武器和物資。到1968 年,南非開始向葡萄牙空軍提供直升機和機組人員,最後還在安哥拉南部和中部部署了幾個步兵連。[60]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