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為亞洲東部地區對印度的舊稱,廣義上也指整個南亞次大陸。在一些古代文獻或傳說中,由於佛教源於印度,天竺有時被稱為西天[1]

Quick Facts 漢語名稱, 漢語 ...
天竺
漢語名稱
漢語天竺
韓語名稱
諺文텬듁
漢字天竺
日語名稱
漢字 天竺
Close

概論

「天竺」這一稱呼最早可以追溯到古波斯語印度教(「*Hinduka」)一詞的中文音譯,讀作「l̥induk」或者*qʰl'iːn tuɡ[2]——這一詞語最早為公元前6世紀於印度西北部旅行的波斯人依照印度河梵語名稱(Sindhu)命名得來。[3]除此之外,漢語中對古印度的稱呼還有「身毒」(n̥i[ŋ][d]ˤuk) [4][5]、「天篤[6]印特伽[3]等。南朝劉宋范曄曾在《後漢書·西域傳》中對天竺有十分詳細的描述[7]

「天竺國一名身毒,在月氏之東南數千里。俗與月氏同,而卑濕暑熱。其國臨大水。乘象而戰。其人弱於月氏,修浮圖道,不殺伐,遂以成俗。從月氏、高附國以西,南至西海,東至磐起國,皆身毒之地。身毒有別城數百,城置長。別國數十,國置王。雖各小異,而俱以身毒為名,其時皆屬月氏。月氏殺其王而置將,令統其人。土出象、犀、玳瑁、金、銀、銅、鐵、鉛、錫,西與大秦通,有大秦珍物。又有細布、好毾衛、諸香、石蜜、胡椒、姜、黑鹽。」

由於天竺可劃分為中部、東西和南北五大區域,中國古代也將天竺成為五天竺[8]朝鮮半島新羅時期的《往五天竺國傳》中,這一詞語即被用於指代當時的印度。[9]

在日本,不少著名作品中亦使用「天竺」二字指代古時的印度;其中包括《西遊記》的日文譯本。[10]

讀音

歷史之音變過程爲:

  1. 「身毒」([n̥iŋ dˁuk])
  2. 「天竺」([tʰen ʈiuk])
  3. 「賢豆」([ɦen dəu])、「狷篤」([kʷiɛn tuok])、「乾篤」([gian tuok])
  4. 「印度」([ʔin duo])

相似名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