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新市鎮(英語:Tai Po New Town)是香港九個新市鎮之一,座落於新界東大埔二次大戰以後,大埔的人口不斷增加,1971年大埔的人口已增至67,000多人。1979年1月,港府宣佈將大埔發展為新市鎮。

Quick Facts 大埔新市鎮 Tai Po New Town, 行政區 ...
大埔新市鎮
Tai Po New Town
新市鎮
Thumb
Thumb
大埔新市鎮
大埔新市鎮
在香港的位置
坐標:22°27′N 114°10′E
行政區 香港
地域新界東
分區大埔區
發展年份1975年
面積
 • 總計12.70 平方公里(4.90 平方英里)
人口(2021年)
 • 總計276,395人
接近的新市鎮沙田新市鎮
粉嶺/上水新市鎮
Close
Thumb
從香港回歸紀念塔眺望大埔海濱公園
Thumb
林村河將新市鎮分隔為南北兩部份
Thumb
大埔墟鳥瞰
Thumb
大埔中央廣場
Thumb
大埔中心巴士總站

地理

Thumb
九龍坑山眺望大埔新市鎮

大埔新市鎮由原來的大埔舊墟(最初的大埔墟)、大埔墟太和市),以及主要由填海而成的新區(今日汀角路沿線東南邊的廣闊土地,包括大元邨大埔中心廣福邨富善邨新興花園大埔工業邨等)組成。林村河由西向東穿過新市鎮的地理中心。興建在林村河上的主要橋樑有寶鄉橋廣福橋太和橋錦和橋錦石橋

氣候

More information 大埔 (2000–2018), 月份 ...
大埔 (2000–2018)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歷史最高溫 °C(°F) 26.1
(79.0)
29.3
(84.7)
30.4
(86.7)
32.4
(90.3)
38.1
(100.6)
35.8
(96.4)
37.0
(98.6)
36.5
(97.7)
35.9
(96.6)
33.2
(91.8)
30.8
(87.4)
27.5
(81.5)
38.1
(100.6)
平均高溫 °C(°F) 18.2
(64.8)
19.3
(66.7)
21.4
(70.5)
25.3
(77.5)
28.6
(83.5)
30.4
(86.7)
31.5
(88.7)
31.4
(88.5)
30.2
(86.4)
27.7
(81.9)
24.1
(75.4)
20.1
(68.2)
25.7
(78.3)
日均氣溫 °C(°F) 15.3
(59.5)
16.5
(61.7)
18.8
(65.8)
22.6
(72.7)
26.0
(78.8)
27.9
(82.2)
28.6
(83.5)
28.5
(83.3)
27.6
(81.7)
25.3
(77.5)
21.3
(70.3)
17.0
(62.6)
22.9
(73.2)
平均低溫 °C(°F) 12.6
(54.7)
14.1
(57.4)
16.6
(61.9)
20.4
(68.7)
23.9
(75.0)
25.8
(78.4)
26.2
(79.2)
26.1
(79.0)
25.3
(77.5)
22.9
(73.2)
18.8
(65.8)
14.1
(57.4)
20.6
(69.1)
歷史最低溫 °C(°F) 2.8
(37.0)
4.4
(39.9)
7.1
(44.8)
11.5
(52.7)
15.5
(59.9)
19.7
(67.5)
23.0
(73.4)
22.8
(73.0)
19.6
(67.3)
13.8
(56.8)
7.8
(46.0)
1.8
(35.2)
1.8
(35.2)
平均降水量 mm(吋) 24.1
(0.95)
22.1
(0.87)
62.5
(2.46)
127.7
(5.03)
282.4
(11.12)
340.4
(13.40)
298.7
(11.76)
265.9
(10.47)
193.8
(7.63)
80.8
(3.18)
31.4
(1.24)
20.6
(0.81)
1,750.4
(68.91)
平均相對濕度(%) 74 80 81 83 83 83 81 82 79 74 74 70 78
數據來源:香港天文台[1]
Close

歷史

有史記載,1672年建立大埔舊墟,1892年增闢新墟太和市,以至1970年代發展為大埔新市鎮。

大埔一地,原屬瀕海的荒僻地帶,最初見於史書記載,是在西元918年時,由南漢政府置為「媚川都」,撥劃軍籍三千人隸屬此都,督令他們入海採珠作為國家財富。據說當時的大埔海(即今日的吐露港),水深土沃,盛產蚌珠,被稱為「媚珠池」。

九廣鐵路於1906年動工興建,於1910年完成,設立大埔墟火車站(今香港鐵路博物館),使大埔墟成為當時新界主要的貿易中心。運頭角里現存的建築物於1907年興建,是當時管理整個新界的理民府的辦事處。

大埔到1960年代才展開大規模的開發,按前工務局轄下的城市設計處擬備的圖則,在大埔墟與前理民府之間闢拓土地,這個新發展區稱為大埔中心區

1972年10月,當時的總督會同行政局通過一項大型房屋計劃,以期在1980年代中期可為180萬人提供足夠居所。在這項房屋計劃下,超過一半的房屋會在沙田荃灣屯門新市鎮興建,而計劃於大埔興建的公共房屋,預計只會容納約33,000人。

1974年當局決定在大埔興建全港第一個創新園。大埔創新園的填海工程於1976年展開,同時展開大埔第一個公共屋邨,即汀角路旁的大元邨的填海工程。1977年在魚角興建大型臨時房屋區,以收容受發展大埔區的清拆行動影響而須遷置的居民,當中鄰近的「元洲仔寮屋區」居民是首批入住這個臨時房屋區的居民。

由於公共房屋政策作出重大修訂,大埔發展區的目標人口總數為22萬。1979年1月大埔獲列為新市鎮,1980年12月12日大埔分區計劃大綱草圖編號LTP/47於憲報公佈。1990年代中期,三百多公頃的土地已經由填海闢拓而成。這些土地用作發展一個基本上自給自足的社區,具備完善的工商業和社區設施,為約30萬人服務。

規劃概念及發展特色

當局在發展佔地共2,480公頃的大埔新市鎮時,主要目標是在社區服務、康樂設施和教育設施方面均衡發展。至於餘下的鄉郊地區,則保持自然及鄉村環境的寧靜氣氛,並保育重要的自然風景區和提供漁農自然護理署所管理郊野公園。整個大埔新市鎮在完成發展後,其私人永久性房屋、公營租住房屋、資助出售房屋與其他房屋(包括私人臨時房屋及非住宅用房屋)的整體房屋組合比率,將為 35:28:35:2;除卻鄉郊地區人口約48,500人,大埔區在全面發展後,人口將約為305,900人。

整個大埔新市鎮的發展是由以下五個區域組成:

More information 區域, 發展特色 ...
區域 發展特色
大埔中心、富亨及富蝶 新市鎮發展之初(1970年代初),第一個發展項目為大元邨。該地原為吐露港海旁,後來被政府進行填海工程,於1980年落成陸續入伙。當時市鎮中心內的商場和社區並未開始興建,居民日常消費均在大埔墟進行。另外屋邨旁的居屋屋苑汀雅苑分別於1982及1984年落成並陸續入伙,為市鎮內的第一批居屋屋苑。


其後於1980年代初,位於大元邨南部的填海地一帶開始大興土木,落成的發展項目包括於1985年-1987年分階段入伙,包括新鴻基地產發展的大型發展項目大埔中心、私人參建居屋屋苑大埔廣場等。除了上述商住項目外,有部分用地亦被用作發展工廈項目,而附近亦保留了不少的原居民村落,例如是南坑村。


1990年代初,位於大埔中北部的公屋富亨邨與居屋頌雅苑相繼入伙;1990年代後期,亦有兩座醫院(其中一座為急症全科醫院)在該區域落成。而在2010年代尾,該區的部分邊緣用地開始發展成大埔第八條公共屋邨富蝶邨,並將於2021-2025年間入伙。

大埔墟站及山塘 屬新市鎮較後期發展的地帶,包括1991年落成的運頭塘邨,是市鎮內第六個公共屋邨。至於大埔墟站鄰近的屋苑及商場亦在90年代陸續落成。包括私人參建居屋富雅花園於1990年入伙;新達廣場亦於1991年入伙,其商場亦於同年開幕,為附近居民提供了購物的地方。不過這些商場始終不及大埔中心的購物中心集中和方便,相當部分大埔居民的消費購物仍選擇大埔中心。


這裏亦是另一個區內豪宅及村屋單位供應重鎮,主要分佈於山塘路、馬窩路及運頭塘邨後方的碗窰、新屋家一帶。

大埔墟 早於清末建墟,但墟內及其附近一帶的現代化發展卻要到70年代才展開。踏入70年代,大埔墟一帶開始有層數較多私人住宅落成。如大運大廈、寶康大廈等。


2004年大埔臨時街市連同熟食中心被拆卸,搬到新建成、位於大埔社區中心旁的大埔綜合大樓地下至2樓。綜合大樓的設施包括街市連熟食中心、圖書館連自修室、體育館、各政府部門的辦事處及一層地庫停車場,為新市鎮一帶的居民提供服務。2012年開始,大埔墟新發展公共屋邨寶鄉邨,並已在2016年9月入伙,成為大埔墟內首個公共屋邨。而該邨前身是大埔臨時街市及熟食中心。


至於舊墟方面,1970、80年代初舊墟市被滅亡,並重建成小型私人物業發展區。發展項目包括翠林閣,榮暉花園等。

富善、廣福及大埔工業邨 於1970年代中開始發展,位於林村河東面,與吐露港相鄰。大埔工業邨(現稱大埔創新園)是此區最早發展的地方,於1978年落成。除了汀角路沿路及其山邊已有之土地之外,其餘都是依靠填海而成,因此除了早已於70年代初開始規劃的大埔工業邨、魚角臨時房屋區及附近已建的原居民村落外,此處的配套規劃相比於區內其他地方甚為落後,而住宅發展更要去到80年代初才見雛形。


住宅方面,此區唯二的公共屋邨-富善邨廣福邨前身均處於吐露港之海岸線或海島中央,在填海後與其他土地連成一體,並分別於80年代初及中開始興建,到1983至1985年間落成陸續入伙。這兩個屋邨旁邊均有居屋屋苑,富善邨一端的居屋屋苑分別為明雅苑怡雅苑,前者於1985年入伙,而後者則在1993年入伙;至於廣福邨一端的居屋屋苑就命名為宏福苑,於1980年中入伙。除公共屋邨外,該處亦有多個以不同密度發展的私人屋苑,包括嵐山、淺月灣、倚龍山莊、聚豪天下、新興花園及樂賢居;而香港教育大學亦設於此區,座落於工業邨東北方的山坡之上方。


大埔海濱公園及完善公園則分別在1997年6月25日及1992年開幕啟用,兩者均是現時大埔區的主要公園之一,前者更是全港最大的公園,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太和及康樂園 此區在1980年代中發展。位於林村河北岸,大埔舊墟以南的公共屋邨太和邨前身為田地,後來被政府收回及平整,並於80年代中開始興建,到1989年落成陸續入伙。屋邨旁的居屋屋苑寶雅苑於同年落成並陸續入伙。


此後該處開始發展大型私人屋苑,如太湖花園於1992-1995年分兩期落成入伙,帝欣苑於1996年入伙。物業發展亦沿大埔公路延伸至康樂園一帶之大窩東/西支路附近之鄉村。


而區內唯一個公眾游泳池和運動場大埔游泳池大埔運動場已分別在1991年5月6日和1992年9月23日開幕啟用,是現時大埔區內唯一個公眾游泳池和運動場,兩者均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Close

社區設施

社區設施是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的規定進行規劃,以便為新市鎮的居民提供服務。以下是較為重要之工程項目:

交通

More information 交通路線列表 ...
交通路線列表
港鐵

早於1910年大埔已有鐵路,即九廣鐵路英段,當時只設大埔墟車站,後在1989上半年增設太和站,鐵路南達九龍尖沙咀,往北直通廣州。1983年九廣鐵路鋪設雙軌,鐵路電氣化,大大改善大埔往來九龍的交通。

Thumb
大埔中心巴士總站
巴士
居民巴士
專線小巴
紅色公共小巴 (只限於大埔公路廣福道大埔舊墟內街、寶鄉路大埔太和路行駛)
道路

吐露港公路是大埔新市鎮往返港九市區的命脈,也是新界主幹道的一部分。

Close

區議會議席分佈

由於大埔新市鎮的發展計劃延續超過十年,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不同的公共屋邨私人屋苑為範圍。

More information 年度/範圍, 2000-2003 ...
年度/範圍 2000-2003 2004-2007 2008-2011 2012-2015 2016-2019 2020-2023 2024-2027
大埔中心大埔廣場
大埔中選區
大埔北選區
頌雅苑汀雅苑海寶花園翠屏花園昌運中心八號花園
頌汀選區
大元邨
大元選區
富亨邨
富亨選區
怡雅苑富善邨明雅苑新興花園 怡富選區及富明選區
怡富選區及富明新選區
廣福邨宏福苑
廣福選區及宏福選區
廣福及寶湖選區及宏福選區
大埔南選區
寶湖花園
大埔中選區
六鄉新村
大埔墟選區
運頭塘邨
運頭塘選區
新峰花園新達廣場富雅花園
新富選區
太和邨寶雅苑
寶雅選區及太和選區
太湖花園
舊墟及太湖選區的一部分
大埔北選區
Close

註:以上主要範圍尚有其他細微調整(包括編號),請參閱有關區議會選舉選區分界地圖及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